[发明专利]基于车路协同通信的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5232.7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5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峰;何大治;刘思源;冯奕佳;李博森;汪凯凯;方涛;王佳豪;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67 | 分类号: | G08G1/0967;G08G1/0969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庄文莉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协同 通信 高精度 相对 位置 信息 播发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车路协同通信的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车载单元与路侧单元,车载单元将从定位模块采集的GNSS位置及自车信息采集模块获取的车辆状态信息发送给路侧单元;路侧单元接收车辆状态信息后,结合该区域位置偏差值,得到车载单元的高精度位置信息,并根据基础静态地图信息将其转换为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路侧单元将该区域内车辆的车辆状态信息和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传输给车载单元,车载单元通过分析该区域内车辆的行驶状态及车辆分布信息,计算出高精度相对位置动态地图信息。本发明可实时给出最合适的行驶速度,改善交通效率,避免交通拥堵,又避免个体直接获取过于精确的位置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路短程通信、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联网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车路协同通信的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居民出行效率低、时间不可靠以及出行存在安全隐患,交通设施大而复杂,交通标识智能化程度不足,缺乏与道路行驶车辆的交互,交通问题逐步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当前智能交通中作为代表的车路协同技术已对多种应用场景发布标准,并开始实施多项试点项目,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瓶颈,无法满足交通系统在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方面的应用。
现今车路协同系统中通过使用互联智能路侧单元,实时接入本地RTCM差分信息,并通过V2I广播通道下发给区域内的车载终端,利用差分定位方法使车载单元的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定位精度大大得到改善。但由个人单位获取过于精确的定位信息,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造成信息泄露,甚至会对个人或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方法通过对个人精确位置和路况信息的结合,在确保车载终端获得处理后的准确相对位置信息的基础上,对空间位置和内容的安全处理作了限制性规定,使其达到公开传播和使用的要求,有利于保守国家秘密和维护国家安全,符合车路协同的技术发展趋势。
经检索,目前尚未发现与本发明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车路协同通信的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装置及方法,通过路侧单元通过计算获取车载单元的高精度位置信息后,通过基础静态地图信息将位置信息转换成路况相关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并播发给车载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精度相对位置信息播发装置的车载单元,该车载单元安装在车辆中,包括:
第一定位模块,用于获取自车的GNSS位置信息;
第一通信收发模块,用于发送自车的车辆状态信息,获得一区域内所有车辆的车辆状态信息和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
自车信息采集模块,用于获得自车的行驶状态信息;
第一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定位模块、所述第一通信收发模块、所述自车信息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各个模块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自车的高精度相对位置动态地图信息;
HMI模块,与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相连,用于显示自车的高精度相对位置动态地图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一定位模块周期性采集的自车的GNSS位置信息、所述自车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的自车的行驶状态信息,将所述GNSS位置与所述自车的行驶状态信息打包为车辆状态信息,传输到所述第一通信收发模块;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收发模块的所述区域内车辆的车辆状态信息和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分析该区域内车辆的行驶状态及车辆分布信息,结合自车的车辆状态信息和所述高精度相对位置静态地图信息,计算出高精度相对位置动态地图信息,传递给所述HMI模块显示。
优选地,所述车载单元还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2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