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持续降雨路况辅助行车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54899.7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9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伟;郝大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30/16 | 分类号: | B60W30/16;B60W40/06;B60W50/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距模块 多路收发 路况 降雨 汽车中控台 安全距离 实时监测 收发模块 行车装置 电连接 中控显示器 报警提示 报警系统 车辆前部 车辆前方 电源模块 返回数据 监测距离 通讯连接 车距 行车 检测 | ||
持续降雨路况辅助行车装置,包括:中控显示器,汽车中控台3,提供电源模块,多路收发测距模块1,用于检测车辆前方、前左侧或前右侧车距,安装在车辆前部,与收发模块2电连接;收发模块2,用于接受多路收发测距模块1返回数据并处理,与多路收发测距模块1电连接,与汽车中控台3通讯连接。实时监测本车前方,左侧和右侧距离,通过分别判断三组实时监测距离与初始安全距离之间的关系,给驾驶员提供高速路持续强降雨路况辅助行车。当任一监测距离不满足安全距离条件时,报警系统给出报警提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汽车安全驾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持续降雨路况辅助行车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日前,车祸已成为社会公害,是城市四大死亡原因之一。而极端天气下的道路行车对于驾驶者来说是最危险的,例如夜间行车,暴雨天气,大雾天气,等等。高速公路的安全防控工作,一直是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的防控重点。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或大雾天气会对高速公路的安全通行造成极大的影响,让高速公路上许多“隐形”的安全隐患暴露出来,例如:视线受阻,后视镜模糊,变更车道等情况,这些隐患极大影响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安全与畅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加强交通事故的防控是当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持续强降雨情况下,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车速较快,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少,对行车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目前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擦碰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设置摄像装置,获取汽车前方和两侧车辆或行人视频信息,可给驾驶员提供辅助行车。但该装置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由于雨幕的阻挡,该装置摄像功能受限。其二是采用测距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本车和前车距离,并结合本车车速给出安全距离提示,从而辅助行车,中国公开专利号CN103568991B,公开日2017年7月4日,公开了一种辅助行车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前置测距设备,用于获取本车与前车的距离s,其设置有一无线通讯装置;一GPS设备,用于获取本车的车速v,其设置有与该前置测距设备上相同的一无线通讯 装置;一数据接收处理设备,其设置有与该前置测距设备上相同的一无线通讯装置,能够接 收到该前置测距设备和该GPS设备获取得到的信息,该数据接收处理设备还预置有一计算安全距离d的公式和一预警模块,当计算出的s<d的时候,该预警模块发出提示警告驾驶者 与前车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该辅助行车安全系统还包括一设置在该GPS设备或者该数据 接收处理设备上的网络数据模块,用于从网上获取道路的天气信息和/或道路的坡度指数 ∠,该计算安全距离d的公式采用方案:d=[1.47*v*t+v*(0.348-0.01∠)/30]*N,其中v的 单位为km/h,d的单位为m,∠为道路的坡度指数,N为天气指数,根据该天气信息确定数值, ∠和N均为无量纲系数,t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一预设值。
但是其不足之处是考虑到高速公路持续强降雨路况,仅实时监测本车和前车距离是不够的。强降雨路况,驾驶员视野受阻,路面湿滑,本车前方及左右两侧的隔离带或车辆均是行车安全隐患。并且,仅在车辆前方布置的测距系统,汽车在行驶于弯道时,其功能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行车辅助系统对弯道判断能力有限而在现有行车辅助系统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持续降雨路况辅助行车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持续降雨路况辅助行车装置,包括:中控显示器,汽车中控台,提供电源模块,多路收发测距模块,用于检测车辆前方、前左侧或前右侧车距,安装在车辆前部,与收发模块电连接;收发模块,用于接受多路收发测距模块返回数据并处理,与多路收发测距模块电连接,与汽车中控台通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路收发测距模块,包括:至少三组收发换能器,分别设立在汽车前部左中右,均与收发模块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48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