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类别深度学习GPU并行加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1410.3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8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石宇;徐卉;程诚;周祥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N3/08 | 分类号: | G06N3/08;G06T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尹丽云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网络结构 并行 并行方式 学习 并行运算 参数交互 交互模型 模型参数 模型分片 模型学习 数据特征 通信成本 学习效果 链接层 占用率 层级 架构 瓶颈 通信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类别深度学习GPU并行加速的方法,包括:采用模型并行对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softmax层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每个GPU训练各自的模型分片,各GPU的softmax层之间通过交互模型参数的数据特征,完成深度学习;本发明采用混合式架构,即softmax层之前的所有层级,依然是采用数据并行方式,softmax层采用模型并行方式,突破了大类别深度学习并行运算的瓶颈,克服了在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最后一层全链接层上,进行参数交互的通信成本和花费的通信时间过高的问题,能够在保持原有深度学习效果的同时,大幅度提升模型学习效率,减少GPU占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类别深度学习GPU并行加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深度学习在几个主要领域都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语音识别领域,在图像识别领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深度学习是最接近人类大脑的智能学习方法。但是深度学习模型参数多,计算量大,训练数据的规模也更大,需要消耗很多计算资源。如果可以让训练加速,工作效率会明显提升,对于大规模的训练数据和模型来说,更可以将难以完成的任务变成可能。
随着GPU的大规模并行架构支持的不断推进,面向通用计算的GPU(General-Purposed GPU,GPGPU)已成为加速可并行应用程序的重要手段。得益于GPU众核(many-core)体系结构,程序在GPU系统上的运行速度相较于单核CPU往往提升几十倍乃至上千倍。利用GPU来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数以千计计算核心的高效并行计算能力,在使用海量训练数据的场景下,所耗费的时间大幅缩短,占用的服务器也更少。
目前大部分服务器都有8个或更多的GPU。原则上,使用更多的GPU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效率,但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处理器之间需要交互大量的数据,并且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通信而非计算。传统的深度学习并行方法都是数据并行,将数据划分为几个分片,每个GPU处理其中一份,并且进行参数交互。但对于类别数很多的数据,在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最后一层全链接层上,进行参数交互的通信成本太高,花费的通信时间远高过参数计算的时间,成为大类别深度学习并行运算的瓶颈,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保持原有深度学习效果的同时,大幅度提升模型学习效率,减少GPU占用率。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类别深度学习GPU并行加速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类别深度学习GPU并行加速的方法,包括:
采用模型并行对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softmax层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
每个GPU训练各自的模型分片,获取模型参数的数据特征;
各GPU的softmax层之间通过交互模型参数的数据特征,完成深度学习。
进一步,采用混合架构对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所述混合结构包括采用模型并行对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softmax层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采用数据并行对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其他层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
进一步,所述模型并行包括将完整模型划分为若干模型分片,每个模型分片分别在不同的GPU上进行参数训练。
进一步,将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的softmax层划分为若干个模型分片,分别在不同的GPU上进行参数训练,每个GPU计算各自的模型分片,并获取对应模型分片的参数数据特征,所述模型分片的数量与GPU的数量一致。
进一步,所述数据并行包括,根据GPU数量对训练数据进行切分,通过不同的GPU对切分后的训练数据分别进行训练,获取训练数据特征组,各GPU之间通过训练数据特征数组进行交互,所述训练数据为传输图像数据。
进一步,每个GPU完成自己的模型分片计算后,将所有GPU上的模型分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14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