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视场宽工作距双目相机的在轨几何校正及精度验证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250032.7 申请日: 2017-12-01
公开(公告)号: CN107967700B 公开(公告)日: 2020-02-14
发明(设计)人: 吴奋陟;王晓燕;王立;张成龙;张丽华;刘鲁;李涛;梁潇;高文文;李全良;王京海;邹月;郭健;郑岩;张运方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6T7/80 分类号: G06T7/80
代理公司: 11009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代理人: 李晶尧
地址: 10008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视场 工作 双目 相机 几何 校正 精度 验证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大视场宽工作距双目相机的在轨几何校正及精度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摄影测量相机对星上靶标上的N个反射目标进行空间位置测量,测量N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OCXCYCZC下的位置,设第i个反射目标的坐标值为(XCi,YCi,ZCi);XCi,YCi,ZCi分别为第i个反射目标在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XC方向、YC方向和ZC方向的坐标分量;N为大于等于100的正整数;1≤i≤N,且i为正整数;

步骤(二)、在星上靶标上方10cm位置处安装基准镜;架设第一经纬仪A1、第二经纬仪A2和第三经纬仪A3,利用第一经纬仪A1、第二经纬仪A2和第三经纬仪A3准直建立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

步骤(三)、从N个反射目标中选取U个目标,利用第一经纬仪A1和第三经纬仪A3测量U个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位置;设第k个反射目标在基准镜坐标系的坐标值为(XJK,YJK,ZJK);其中,XJK,YJK,ZJK分别为第k个反射目标在基准镜坐标系XJ方向、YJ方向和ZJ方向的坐标分量;10≤U≤N,且U为正整数;1≤k≤U,且k为正整数;

步骤(四)、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三)获得的数据,计算星上靶标N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OJXJYJZJ的坐标值(XJi,YJi,ZJi);XJi,YJi,ZJi分别为第i个反射目标在基准镜坐标系XJ方向、YJ方向和ZJ方向的坐标分量;

第i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值(XJi,YJi,ZJi)的计算方法为:

R=(A·BT)·(B·BT)-1 (7)

式中,(XCk,YCk,ZCk)表示U个反射目标中,第k个目标的几何中心在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表示U个反射目标的重心在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XJk,YJk,ZJk)表示U个反射目标中,第k个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表示U个反射目标的重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定义辅助坐标系1,辅助坐标系1的原点位于U个反射目标的重心,辅助坐标系1的三轴指向与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的三轴指向一致;(X'Ck,Y'CX,Z'Ck)表示U个反射目标中,第k个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1下的坐标值;

定义辅助坐标系2,辅助坐标系2的原点位于U个反射目标的重心,辅助坐标系2的三轴指向与底板基准镜坐标系的三轴指向一致;(X'Jk,Y'Jk,Z'Jk)表示U个反射目标中,第k个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A表示U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1下坐标值的集合;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一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1下的坐标值;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二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1下的坐标值;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U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1下的坐标值;

B表示U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2下坐标值的集合;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一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2下的坐标值;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二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2下的坐标值;

表示第U个反射目标中第U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辅助坐标系2下的坐标值;

R表示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至基准镜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T'表示由U个反射目标中,每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计算得到的星上靶标本体坐标系OCXCYCZC至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平移量;

步骤(五)、建立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调整双目相机,实现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相对于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角度为相对位置为(0,0,L1);其中,θ1,κ1分别表示双目相机第一次调整到位时,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相对于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L1表示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的原点在基准镜坐标系下正ZJ方向的坐标分量;

步骤(六)、双目相机第一次调整到指定位置后,建立左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LxLyL和右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RxRyR;对星上靶标上的反射目标成像;左目相机的成像图像为PL1;右目相机的成像图像为PR1;测量N个反射目标分别在左、右目相机图像坐标系下的成像位置(xiL1,yiL1)和(xiR1,yiR1);xiL1,yiL1分别表示第i个反射目标在左目相机第1张图像的左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LxLyL下xL和yL方向的坐标分量;xiR1,yiR1分别表示第i个反射目标在右目相机第1张图像的右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RxRyR下xR和yR方向的坐标分量;

步骤(七)、重复步骤(五)和步骤(六),对双目相机进行m次调整,10≤m≤N;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相对于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角度为相对位置为(0,0,Lm);θm,κm分别表示机械臂第m次调整到位时,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相对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Lm表示双目相机辅助坐标系OFXFYFZF原点在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下ZJ方向的坐标分量;PLm表示左目相机拍摄的第m张图像;PRm表示右目相机拍摄的第m张图像;测量N个反射目标分别在左、右目相机图像坐标系下的成像位置(xiLm,yiLm)和(xiRm,yiRm);xiLm,yiLm分别表示第i个反射目标在左目相机第m张图像的左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LxLyL下xL和yL方向的坐标分量;xiRm,yiRm分别表示第i个反射目标在右目相机第m张图像的右目相机图像坐标系ORxRyR下xR和yR方向的坐标分量;

步骤(八)、将步骤(四)和步骤(七)的测量数据一一对应,分别建立左目相机和右目相机的反射目标像点位置的修正方程;并计算左目相机内参数、左目相机拍摄图像时的摄站外参数,以及右目相机内参数、右目相机拍摄图像时的摄站外参数;

将N个反射目标的几何中心在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XJi,YJi,ZJi)与左目相机对每个反射目标的成像位置坐标(xiLm,yiLm)一一对应,m张图像共计m*N个目标,对每个目标数据按照下式建立像点位置修正方程:

式中,Δx'iLm表示左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在xL方向的修正量;

Δy'iLm表示左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在yL方向的修正量;

定义双目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是一个坐标系原点和坐标系指向待确定的空间坐标系,双目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的原点OBL位于相机光学系统光心位置,列增大方向为XBL方向,行减小方向为YBL方向,ZBL方向按照右手法则定义;(XLm,YLm,ZL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原点OJ在双目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下的坐标;(XBLim,YBLim,ZBLi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第i个点在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下的坐标;RwLmLmLmL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左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LXBLYBLZBL至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旋转矩阵,ωLmLmLm分别为与旋转阵对应的旋转角度;

fL表示左目相机焦距;

Δxr-iLm和Δyr-iLm分别表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在xL和yL方向的径向畸变修正量;

Δxd-iLm和Δyd-iLm分别表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在xL和yL方向的偏心畸变修正量;

Δxm-iLm和Δym-iLm分别表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xL和yL方向的像平面畸变修正量;

xpL表示左目相机图像中心在xL方向的偏移量;

ypL表示左目相机图像中心在yL方向的偏移量;

K1L表示左目相机一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K2L表示左目相机二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K3L表示左目相机三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P1L表示左目相机偏心畸变修正系数1;

P2L表示左目相机偏心畸变修正系数2;

b1L表示左目相机像平面畸变修正系数1;

b2L表示左目相机像平面畸变修正系数2;

表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与(xpL,ypL)的距离;

将公式(11)至公式(17)进一步整理为如公式(18),每个点可列2个方程,m*N个点共计列方程2*m*N个:

构造迭代式采用高斯-牛顿法求解:

据此求得双目左目相机的标定参数ωLmLmLm,XLm,YLm,ZLm,fL,xpL,ypL,K1L,K2L,K3L,P1L,P2L,b1L,b2L

同理,将右目相机对星上靶标反射目标的成像位置坐标(xiRm,yiRm)与底板基准镜坐标系下的坐标(XJi,YJi,ZJi)一一对应,列2*m*N个方程,求解右目相机参数,包括:

fR表示右目相机焦距;

xpR表示右目相机图像中心在xR方向的偏移量;

ypR表示右目相机图像中心在yR方向的偏移量;

K1R表示右目相机一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K2R表示右目相机二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K3R表示右目相机三阶径向畸变修正系数;

P1R表示右目相机偏心畸变修正系数1;

P2R表示右目相机偏心畸变修正系数2;

b1R表示右目相机像平面畸变修正系数1;

b2R表示右目相机像平面畸变修正系数2;

定义双目右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RXBRYBRZBR,右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RXBRYBRZBR是一个坐标系原点和坐标系指向待确定的空间坐标系,双目右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RXBRYBRZBR的原点OBR位于相机光学系统光心位置,列增大方向为XBR方向,行减小方向为YBR方向,ZBR方向按照右手法则定义;RwRmRmRmR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双目右目相机本体坐标系OBRXBRYBRZBR至基准镜坐标系OJXJYJZJ的旋转矩阵,ωRmRmRm分别为与旋转阵对应的旋转角度;

步骤(九)、根据步骤(八)计算得到的左目相机摄站外参数和右目相机摄站外参数计算左、右目相机之间的位置和姿态;

步骤(十)、从m对图像中任选一张,根据步骤(八)和步骤(九)计算的左目相机内参数、外参数,以及左、右目相机之间的位置和姿态计算双目相机在轨标定后的精度;

双目左、右目相机之间的位置和姿态关系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TL=(XLm,YLm,ZLm)T,TR=(XRm,YRm,ZRm)T

Rmmm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左目相机本体系到右目相机本体系的旋转阵,ωmmm分别为与旋转阵对应的旋转角度;

Tm表示第m张图像拍摄时,右目相机本体系原点在左目相机本体系下坐标;

T表示右目相机本体系原点在左目相机本体系下坐标;ω表示左目相机本体系相对于右目相机本体系的俯仰角;

ψ表示左目相机本体系相对于右目相机本体系的偏航角;

γ表示左目相机本体系相对于右目相机本体系的滚转角;

所述步骤(十)中,按照下式计算双目相机在轨标定后的精度:

式中,x'iLm和y'iLm分别表示左目相机图像上第i个目标校正后xL方向、yL方向的坐标分量;

同理,计算右目相机图像上第i个目标经过畸变校正后的坐标(x'iRm,y'iRm);x'iRm和y'iRm分别表示右目相机图像上第i个目标校正后xR方向、yR方向的坐标分量;

表示左目相机光心到右目相机光心的单位矢量;

rzDL=[0 0 1],表示左目相机光轴方向矢量;

表示由rzDL方向和ryLv方向叉乘得到的单位矢量方向;

rzLv=rxLv×ryLv,表示由rxLv方向和ryLv方向叉乘得到矢量方向;

定义左目相机虚拟坐标系,坐标系原点位于左目相机光心位置,rxLv为正XVL方向,ryLv为正YVL方向,rzLv为正ZVL方向;

定义右目相机虚拟坐标系,坐标系原点位于右目相机光心位置,三轴方向与左目相机虚拟坐标系指向一致,三轴方向分别为XVR,YVR和ZVR

RVL2DL=[rxLvT ryLvT rzLvT],表示左目相机虚拟坐标系至左目相机本体系的旋转阵;

表示右目相机本体系至右目相机虚拟坐标系的旋转阵;

表示左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修正后在左目相机虚拟坐标下的坐标,XimVL,YimVL,ZimVL分别为坐标在左目相机虚拟坐标XVL方向、YVL方向和ZVL方向的分量;

[XimVR YimVR ZimVR]T=RDR2VR·[x'ipRm y'ipRm -fR]T,表示右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修正后在右目相机虚拟坐标下的坐标,XimVR,YimVR,ZimVR分别为坐标在右目相机虚拟坐标XVR方向、YVR方向和ZVR方向的分量;

(ximvl,yimvl)表示左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修正后重投影得到像点坐标,ximvl,yimvl分别为XVL方向和YVL方向的分量;

(ximvr,yimvr)表示右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修正后重新投影得到像点坐标,ximvr,yimvr分别为XVR方向和YVR方向的分量;

erri=yimvr-yimvl表示左目相机、右目相机第m张图像上第i个标志成像位置修正并重新投影后像点在YVL方向的偏差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03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