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氮化硅薄膜及PERC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3720.X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5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许烁烁;舒勇东;刘良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6/34 | 分类号: | C23C16/34;C23C16/455;C23C16/511;H01L31/18;H01L31/0216;H01L31/06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黄丽 |
地址: | 41011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 薄膜 沉积 方法 perc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氮化硅薄膜及PERC电池。该沉积方法包括将背面沉积有氧化铝薄膜的硅基体置于反应装置中,先后采用第一微波源、第二微波源、第三微波源、第四微波源、第五微波源和第六微波源进行氮化硅薄膜的沉积,经沉积工艺处理后,在氧化铝薄膜上制备得到氮化硅薄膜。该氮化硅薄膜兼具高全反射功能和高致密性。本发明制备的氮化硅薄膜主要用作PERC电池的背面氮化硅薄膜。本发明的方法使得在不减少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前提下,可将氮化硅薄膜的厚度降低至75纳米甚至以下,从而提高设备产能,扩展工艺窗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片领域,涉及一种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氮化硅薄膜及PERC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致密性的PERC电池背面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由该沉积方法得到的氮化硅薄膜以及含有该氮化硅薄膜的PERC电池。
背景技术
PERC电池(Passivated-Emitter and Rear Cell,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电池)由于其制备工艺与当前工业化电池生产线有着高度兼容性,仅在原有的电池生产线上增加背面氧化铝/氮化硅沉积设备和激光消融设备,使得技术导入生产企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转换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常规PERC电池生产中采用平板式PECVD设备进行背面氧化铝/氮化硅钝化膜的沉积,由于该钝化膜中,氮化硅薄膜的致密性较差,较为疏松,导致在后续的烧结工艺中,容易被丝网印刷的铝浆料所腐蚀。当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低于110纳米时,沉积的氮化硅薄膜将会被大量腐蚀,从而影响了氮化硅薄膜的钝化效果,导致硅片的少子寿命降低,电池的转换效率下降。一般来说,当氮化硅薄膜的厚度小于90纳米时,该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小于21%。因此,在目前PERC电池的生产中,背面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一般为110纳米以上,部分厂家甚至要求背面氮化硅薄膜的厚度达到195纳米。这限制了设备的产能,同时对工艺窗口要求较高。当设备中的微波分布、气体氛围发生变化时,将有可能导致部分硅片的氮化硅膜厚低于90纳米,此时该部分硅片的电池效率将发生大幅度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致密性的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氮化硅薄膜以及PERC电池,使得在不减少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前提下,将氮化硅薄膜的厚度可降低至75纳米甚至以下,从而提高设备产能,扩展工艺窗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氮化硅薄膜的沉积方法,所述氮化硅薄膜为用于PERC电池的背面氮化硅薄膜,所述沉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背面沉积有氧化铝薄膜的硅基体置于反应装置中,控制压力为0.15mbar~0.30mbar,温度为300℃~400℃,传送速度为180cm/min~240cm/min,先后采用第一微波源、第二微波源、第三微波源、第四微波源、第五微波源和第六微波源进行氮化硅薄膜的沉积,各微波源均设有左微波发生器和右微波发生器,各微波源的工艺参数设置如下:
采用第一微波源时,左微波功率为3200W~4200W,右微波功率为3200W~4200W,通入硅烷的流量为250sccm~300sccm,通入氨气的速率为850sccm~950sccm;
采用第二微波源时,左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右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通入硅烷的流量为225sccm~275sccm,通入氨气的速率为825sccm~925sccm;
采用第三微波源时,左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右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通入硅烷的流量为175sccm~275sccm,通入氨气的速率为800sccm~900sccm;
采用第四微波源时,左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右微波功率为3000W~4000W,通入硅烷的流量为150sccm~250sccm,通入氨气的速率为800sccm~900sc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37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6-00 通过气态化合物分解且表面材料的反应产物不留存于镀层中的化学镀覆,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C23C16-01 .在临时基体上,例如在随后通过浸蚀除去的基体上
C23C16-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
C23C16-04 .局部表面上的镀覆,例如使用掩蔽物的
C23C16-06 .以金属材料的沉积为特征的
C23C16-22 .以沉积金属材料以外之无机材料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