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7123.4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7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易封萍;黄颖;樊彦霞;孙启辉;易维银;张丽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03/36 | 分类号: | C07C303/36;C07C303/40;C07C303/44;C07C311/49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马文峰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基脒 亚胺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即以N‑R1,R2取代的苯磺酰胺,R3取代的端炔,R4取代的磺酰基叠氮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以金属亚铜催化剂,在添加剂存在的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5‑60℃进行反应4‑12h,将所得的反应液依次经过滤、浓缩、旋转蒸发后,在洗脱液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为3:1条件下进行柱层析分离,所分离出来的产物即为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该方法采用了“一锅法”制备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产物产率最高可达95%,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后处理简单,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属于胺类,胺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具有极重要的生理活性和生物活性。由于其胺基化合物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究其更有效的制备方法非常受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关于胺基化合物的报道均是采用多步法,利用带有或不带有保护基团的胺基反应得到相应产物后,再去保护基得到反应中间体,得到最终产物。这种方法需要至少两步反应,过程繁琐,产率低。
综上所述,目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存在制备工艺复杂、产率低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所存在的工艺复杂、产率低等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产率高等特点,并且不需要贵重金属发生分子内SP3杂化,且后处理简单,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的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采用N-R1,R2取代的苯磺酰胺、R3取代的端炔和R4取代的磺酰叠氮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以金属亚铜为催化剂,在添加剂(作为反应体系的碱)存在的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5-60℃进行反应4-12h,将所得的反应液进行过滤,所得的滤液先控制温度为30-45℃进行浓缩5-8min,所得的浓缩液用旋转蒸发仪控制温度为25-45℃下进行旋转蒸发4-8min,再用洗脱液石油醚/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3:1条件下进行柱层析分离,所分离出来的产物为R1、R2、R3、R4、取代的N-[2-苯基-亚乙基]-苯磺酰胺,即为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采用N-R1,R2取代的苯磺酰胺、R3取代的端炔和R4取代的磺酰叠氮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以金属亚铜为催化剂,在添加剂(作为反应体系的碱)存在的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5-60℃进行反应12h,将所得的反应液控制压力为0.02-0.04Mpa进行减压过滤3-5min,所得的滤液先控制温度为30-45℃进行浓缩5-8min,所得的浓缩液用旋转蒸发仪控制温度为25-45℃下进行旋转蒸发4-8min,然后在洗脱液石油醚/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3:1条件下进行柱层析分离,所分离出来的产物即为α芳基脒亚胺衍生物,其制备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在反应容器中加入亚铜催化剂,R1、R2取代的N-烷基硝基苯磺酰胺,氮气置换3-5次后加入加入R3取代的末端炔烃和R4取代的磺酰叠氮,氮气保护下再加入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然后控制滴加速率为1ml/min条件下滴加入添加剂,然后控制温度为25-60℃条件下进行反应4-12h,得到反应液,反应进程用薄层色谱进行跟踪;
所述的亚铜催化剂为CuCl、CuBr、CuI或Cu2O,优选为CuBr;
所述的N-R1,R2取代的苯磺酰胺,其中R1为2-硝基或4-硝基,R2为甲基(CH3)、乙基(C2H5)或苄基(CH2P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71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