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7633.1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5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渠军;温建明;陶梦月;魏亚辉;李国龙;易辉;姜丽娜;窦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87 | 分类号: | G08G1/087;G08G1/07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16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轨电车 通过 路口 智能 相位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当有轨电车到达距离路口的停车线S处时,路口相位控制系统检查冲突相位i总剩余时间t与有轨电车按平均行驶速度V到达路口停车线的时间的关系,并根据车流量统计摄像模块上传的路口各相位的车流量信息,对路口红绿灯相应的相位作出调整。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在提高有轨电车通行效率的同时,能够兼顾对社会交通通行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繁忙程度的有轨电车路口的相位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了方便出行,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使得城市车辆的保有率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们出行不便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社会开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现代有轨电车一般采用共享路权模式,在路口处与社会交通存在冲突情况。
目前解决路口冲突的技术主要是:1)、通过对路口信号灯相位进行调整,优先有轨电车的通行和跟随社会交通通行。在优先通行情况下,如果列车接近路口,则通过压缩冲突相位时间、延长同向方向相位时间的方式来优先列车通行。该方式较为简单,无法适应交通繁忙地段,对社会交通影响较大。2)、跟随社会交通通行,主要是有轨电车跟随着社会交通灯的允许信号进行行车。目前采用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优先列车通行技术由于未考虑社会交通情况,环境适应性较差,由于简单的采用有轨电车优先通行,对冲突方向的社会交通车辆造成较大的影响,车流较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当车流量较大时,有轨电车通行可能会造成社会交通的拥挤。如采用有轨电车跟随社会交通通行模式,会降低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和准点性,无法体现有轨电车绿色通行的优越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能够根据道路交通车流量情况,通过智能方法判断增加或减少冲突相位时间,协调有轨电车和道路交通的冲突关系,极大地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从而提高社会交通和有轨电车的通行效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有轨电车到达距离路口7的停车线S处时,检查各冲突相位i的总剩余时间t与有轨电车按平均行驶速度V到达路口停车线的时间的关系,所述冲突相位i为与有轨电车正常通行的相位相冲突的社会交通相位,所述各冲突相位总剩余时间t为所述各冲突相位i剩余时间的总和;
S2:当时,不需要进行调整相位,结束程序(其中T1为有轨电车运行方向的相位时间即有轨电车运行方向绿灯剩余时间);
当或时,需要根据社会交通情况进行路口信号相位调整(即路口红绿灯的持续时长调整),其调整方法如下:
S2.1:当时,如果将各冲突相位时间压缩为如果结束程序;(其中,Tc为第一辆车经过路口7耗时,每增加一辆车经过路口需增加耗时i为冲突相位方向,i方向的剩余车流量为ni);
S2.2:当时,如果将有轨电车运行方向的相位时间延长如果将有轨电车运行方向相位及冲突方向相位时间压缩至(其中Tm为有轨电车正常通过路口的时间)。
一种应用有轨电车通过路口智能相位控制方法的系统,包括列车检测环线、车流量统计摄像头、智能交通控制柜、路口相位控制系统和路口红绿灯,所述列车检测环线、车流量统计摄像头、智能交通控制柜依次和所述路口相位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智能交通控制柜和所述路口红绿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列车检测环线设置在距离所述路口S处,当有轨电车到达距离所述路口S处时,所述列车检测环线将有轨电车到达S点的信号传递给路口相位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76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