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斜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87624.9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1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马辉;孙衍宁;冯盟蛟;闻邦椿;张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613 | 代理人: | 齐胜杰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齿轮 副时变 啮合 刚度 计算方法 | ||
1.一种斜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斜齿轮副的基本参数;
步骤S2:将斜齿轮副的轮齿模型沿齿宽方向分解为N个独立且均匀的薄片直齿轮副;
步骤S3:确定N个薄片直齿轮在啮合位置j是否参与啮合;
步骤S4:考虑非线性接触、修正基体刚度及延长啮合影响的齿轮副啮合特性分析方法计算每一片薄片直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
步骤S5:对每一片薄片直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求和,得到斜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确定啮合位置j处斜齿轮副的最大啮合角αmax和最小啮合角αmin;
步骤S32:确定第n片薄片直齿轮在啮合位置j处的压力角(αn)j;
步骤S33:判断第n片薄片直齿轮是否参与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31中:
啮合位置j处斜齿轮副的最大啮合角αmax的计算公式如下:
啮合位置j处斜齿轮副的最小啮合角αmin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b1为主动轮基圆半径;rb2为从动轮基圆半径;α0为压力角;ra1为主动轮齿顶圆半径;αa2为从动轮齿顶啮合点对应的压力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762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