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7559.5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6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彩军;陈凌;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45/06 | 分类号: | A61K45/06;A61K33/36;A61P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艾滋病毒 药物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最新报道,截止2015年底,全球范围内已有3670万人口感染了HIV病毒,且每年新增感染者210万人,每年死于HIV病毒的人数高达110万。
从HIV病毒发现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但仍未找到治愈的方法。目前,HIV病毒感染者通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ART疗法是通过两种以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组合使用,有效抑制HIV病毒的复制。然而,ART疗法不能彻底清除感染者体内的HIV病毒,在停药后体内潜伏的HIV病毒就会迅速反弹,因此HIV病毒感染者需要终身服用ART类药物;显然,这种疗法让各国政府和HIV患者背负了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由于HIV病毒的变异性极高,长期服药必然带来机体的耐药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针对上述严峻的艾滋病防控形势,亟需研制出更为有效的防治和根除艾滋病的新技术。
迄今为止,通往艾滋病全面治愈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HIV病毒存储库的存在,这也是ART疗法无法根除HIV病毒且需要终身治疗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HIV病毒一旦感染机体,就会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形成潜伏感染。在特定细胞因子的刺激下,HIV病毒会感染静息CD4+T细胞,建立潜伏模型;或者将活化的T细胞转换成静息状态;研究人员将这种整合并潜伏感染的细胞称为HIV病毒存储库(HIV Viral reservoirs)。这种HIV病毒存储库一般存在于中央和外周记忆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NK细胞、CD4+CD8+双阳性T细胞等。因此,如何有效激活并清除HIV病毒存储库是根治艾滋病的关键。
目前,国际上已经探索了一些可激活潜伏感染的HIV病毒存储库的激活剂,如抗IL-2单抗,抗CD3单抗、短杆菌肽(Gramicidine)大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如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hydroxamic acid,SAHA)]、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HMTIs)、白藜芦醇(resveratrol)、prostratin、bryostratin等小分子化合物。上述化合物在体外实验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激活效果,但体内的激活效果均不理想,一些甚至反而恶化了HIV的感染(如激活PKC通路的LRA)。目前,临床上还没有能够在高效激活HIV病毒库的同时不引起免疫系统广泛激活的药物或药物组合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As2O3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该药物组合能有效激活并清除HIV病毒存储库从而抑制HIV病毒的反弹,对艾滋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As2O3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本发明中,As2O3形式的含砷化合物或组合物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联合产生协同作用,As2O3能在激活潜伏感染的HIV病毒储存库细胞随后被激活的HIV病毒储存库细胞被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免疫系统和识别,从而达到清除潜伏感染HIV病毒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As2O3为包括As2O3形式的亚砷酸、亚砷酸盐、砷酸或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所述组合可以选自但不限于亚砷酸,亚砷酸钠和亚砷酸钾的组合,或砷酸、砷酸镁和亚砷酸锌的组合。
本发明中,发明人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As2O3能符合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虽然As2O3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其已经成为FDA批准的临床药物,在安全性上已有保障;另外,As2O3对细胞毒性、炎症因子诱导水平、T细胞激活上都没有明显促进作用。此外,HIV感染者应尽量避免炎症因子诱导水平的升高和T细胞的激活,从而导致过度的炎症活化,造成HIV病毒携带者的病情恶化。本发明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As2O3在药物作用浓度下不会产生上述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75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轮机用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油冷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