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驾束制导体制下多弹协同高精度制导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7968.2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9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于剑桥;艾晓琳;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G7/24 | 分类号: | F41G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郭德忠;李爱英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弹 目标指示 发射 导引 制导 波束中心 跟踪误差 制导控制 多弹 导弹跟踪 协同 波束 目标位置计算 跟踪目标 控制系统 误差补偿 误差修正 有效解决 开环 命中 失控 指令 修正 跟踪 引入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驾束制导体制下的多弹协同高精度制导控制方法,采用多弹协同制导的方式,将后续发射的导弹跟踪导引波束中心线过程中形成的跟踪误差发送给前续发射的导弹,前续发射的导弹将接收到的跟踪误差作为开环误差补偿指令,引入到其控制系统中,能够大幅度提高制导控制系统的型别,有效解决导弹跟踪导引波束中心线时,容易造成导弹脱靶甚至飞出导引波束而失控的问题;同时在完成跟踪误差的修正后,又根据前续发射的导弹获取的目标位置计算制导站跟踪目标过程中形成的目标指示误差,然后把目标指示误差发送给后续发射的导弹,让后续发射的导弹根据目标指示误差修正其跟踪的导引波束中心线,从而大幅度消除目标指示误差对导弹命中精度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弹制导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驾束制导体制下的多弹协同制导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驾束制导体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由制导站跟踪目标并向目标发射导引波束,导弹在导引波束中飞行,由弹上制导系统敏感其在波束中的位置,形成导引指令控制导弹沿波束中心线飞行。驾束制导体制已成为现代精确制导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雷达驾束制导和激光驾束制导。
然而,现有驾束制导系统很难应用于精确攻击远距离高机动目标,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
(1)制导站在控制导引波束跟踪目标过程中,存在目标指示误差。该误差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制导站目标角跟踪装置中心线跟踪目标过程中存在的角跟踪误差和导引波束中心线与目标角跟踪装置中心线之间的角误差。目标指示误差产生的原理决定了导弹跟踪目标的线偏差会随目标距离的增大而成比例放大。例如:在跟踪距离10公里目标时,0.5密位的目标指示误差,将使导弹的跟踪线偏差达到5米。而对于距离为3公里的目标,导弹的跟踪线偏差只有1.5米。
(2)驾束制导体制对应的导引规律为三点法导引,其导引原理决定了在目标高机动运动时,导弹跟踪导引波束中心线会存在稳态跟踪误差,该误差的大小取决于制导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目标的运动特性。这部分误差不仅会增大导弹的脱靶量,甚至会使导弹飞出导引波束而失控。
上述两个因素严重制约了驾束制导体制在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现代战争对制导武器的作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建立一个有机的多弹协同作战系统从而增强驾束制导体制下导弹对远距离高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已成为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驾束制导体制下的多弹协同制导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前续发射的导弹与后续发射的导弹之间进行误差信息的共享,能够大幅度提高驾束制导体制对远距离高机动目标的命中精度。
一种驾束制导体制下多弹协同制导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导站捕获目标,然后发射导引波束跟踪目标;
步骤2: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向导引波束中依次发射N发导弹;
步骤3:后续发射的导弹将其跟踪导引波束中心线过程中形成的跟踪误差发送给所有的前续发射的导弹;
步骤4:前续发射的导弹接收到所有后续发射的导弹的跟踪误差后,将这些跟踪误差作为开环误差补偿指令,引入到其制导控制系统中对自身的跟踪误差进行补偿;
步骤5:当完成跟踪误差补偿的第一发前续发射的导弹接近目标时,由弹上捷联探测器获取目标在其弹体坐标系下的位置信息,然后基于该位置信息解算出目标在导引波束中的位置,再根据目标在导引波束中的位置得到导引波束中心线的目标指示误差,并将目标指示误差发送给所有后续发射的导弹;
步骤6:后续发射的导弹根据目标指示误差对导引波束中心线进行修正,并跟踪修正后的导引波束中心线飞行,直到下一发导弹接近目标时,重复步骤5,得到新的目标指示误差,后续发射的导弹根据新的目标指示误差对导引波束中心线进行修正,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导弹命中目标,最终实现驾束制导体制下的导弹对远距离高机动目标的高精度制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79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械双狭缝
- 下一篇:一种高效饲料混合搅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