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投影映射区域自动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15053.3 | 申请日: | 201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0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洋 |
主分类号: | G06T7/13 | 分类号: | G06T7/13;G06T7/136;G06T7/181;G06T7/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8 | 代理人: | 孙国栋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机器 视觉 技术 投影 映射 区域 自动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映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投影映射区域自动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量增加,信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在这类技术诞生之前,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难以呈现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信息。但是通过虚拟技术与模拟仿真,任意信息可以叠加至真实世界,让用户感知到丰富的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的目标是将物理世界的信息与虚拟世界的信息无缝对接,实现从原子到比特的一一映射。目前的增强现实项目多通过头盔显示器和眼镜实现,例如Oculus Rift增强现实显示器和谷歌眼镜。但是这类设备的成像效果有待提升。而且,用户佩戴一定时间后容易产生视疲劳。另一增强现实方案是使用智能手机,调用摄像头捕捉的图像,并在图像上渲染所需展示的信息。
但是对于公共场所的增强现实项目,很难要求参与者使用统一设备。因此,在实物上投影成为实现增强现实的第三种选择。投影映射,又称为空间增强现实。使用投影技术,我们可以将图像或数据投射至那些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上。使用相关软件,可以输出与物体平面相适应的图像。
现有投影映射技术方案,需要用户使用绘图工具绘制出需要投影的区域,并且在绘制的同时需要打开投影仪用肉眼定位。绘图工具会为用户提供基础几何图形,用户可以通过拖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角度。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户需要使用多边形工具绘制轮廓。
现有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用户手动设定的投影区域很可能与实物轮廓不吻合。当投影仪或模型位置发生轻微移动时,用户手动绘制的区域便不再准确。而现行方案并不会为用户反馈投影区域的偏差,并自动修正投影范围。因此有必要应用更为自动和智能的区域识别技术,代替手动绘制投影区域的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投影映射区域自动识别方法,能够自动适应变化,使用摄像头捕捉的图像判定投影区域。可快速检测出投影区域,重新设定投影范围,实时更正投影图像与实物的偏差。并且,投影映射不仅限于静态物体,动态物体的轮廓也可被捕捉到,从而实现运动中物体的实时投影渲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投影映射区域自动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首先将输入的彩色图像转换成灰度图,之后进行二值化处理,通过设置适宜的阈值,将图像各个像素用0或1这两个数值代替,以初步区分前景和背景;
S2使用上一步输出的二值图,对形状的轮廓进行多边形拟合,输出以物体为单位的轮廓线的顶点坐标;
S3对轮廓进行分类,判定是否为需要投影的物体或模型;如果为否,删除这一物体的顶点坐标;
S4在顶点连成的区域内输出投影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初步区分前景和背景时,设为灰度图FT[i,j],T为所设阈值,满足如下公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对曲线进行采样时,设曲线的两个顶点X1与X2,它们的坐标为X1=(x1,y1),X2=(x2,y2),此时,在X1与X2中间找到点X0=(x0,y0)的位置,坐标通过计算距离得到:
式中,d为中间点X0距离起点X1的距离,在每两个点之间再取一个点,重复这一步骤,得到拟合任意物体轮廓的多边形轮廓。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进行多边形拟合时,用最少的折线拟合曲线;对曲线进行采样,在曲线上取有限个点,并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拟合任意物体轮廓的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进行多边形拟合时,全部使用折线进行拟合,对折线进行采样,在折线上取有限个点,并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拟合任意物体轮廓的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通过比对各个物体顶点连线的长度比例,实现对轮廓进行分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输出投影图像时,区域外的部分设定为黑色。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投影映射区域自动识别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洋,未经张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5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加工精密硬车削轴承外圈专用夹具
- 下一篇:一种机床用工件粉屑清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