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检测26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基因微流体芯片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9847.9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5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赵琳娜;杨昕霆;薛晨玉;王丹;黄华;郭淼;胡智恺;杨红莲;韩月贝;刘剑;李赫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51;C12N15/11;C12M1/34;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检测 26 动物 成分 基因 流体 芯片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检测26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基因微流体芯片及其应用,属于动物食品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基因微流体芯片固定有SEQ ID NO.1‑96所述核苷酸序列的32对引物和探针组合,对待测样品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根据Ct值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含有26种动物源性成分中任一种。本发明检测方法可实现3h内完成对26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鉴别检测,具有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的优点,最低检测限为1pg,能满足大批量、快速鉴别检测26种动物源性成分的要求,并能有效抵御肉制品掺假,加大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力度,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检测食品中26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基因微流体芯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别是当今食品安全检测当中的重要一环,2013年牛肉中掺杂马肉的事件曾轰动整个欧洲,中国的市场上肉类产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常有用鸭肉,鸡肉等价格便宜的肉类冒充牛羊肉贩卖的情况,甚至出现过在肉制品中掺杂被鼠药毒死的鼠肉而引起消费者中毒的事件。这些事件严重扰乱了食品市场的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者还可能会引起民族问题破坏社会和谐。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肉类掺假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许多拼接肉是使用三种以上的肉类拼接压制而成的,而一些肉制品则通过掺入肉汤,油脂,添加剂等方式伪造牛羊肉的风味。另一方面,有些经销皮毛的不法商贩将毛皮动物的肉类伪造成牛羊肉贩卖,2013年山东省检出牛羊肉中被掺混了狐狸肉,一时间造成了轰动,也使得对毛皮动物肉类的检测成为了食品安全监控中的重要一项。这也标志着目前肉类掺假所涉及的物种范围更广,仅仅检测肉及肉制品中猪、牛、羊、鸡、鸭的成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风险检测的需要。目前,仅毛皮动物就包含了狐狸,水貂,鹿,兔子,骆驼等物种,若要以单个物种逐一进行基因检测的传统方法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容易造成误检,漏检等现象。
目前的物种鉴别技术主要分为蛋白质鉴定和分子鉴定两种。蛋白质鉴定包括酶联免疫分析,SDS-PAGE电泳,等电点聚焦技术等,这些方法主要依靠检测不同物种间蛋白质的差异来进行物种鉴别。但由于蛋白质稳定性差,遇高温,酸、碱,及重金属等化学制剂易变性所以不适宜做熟肉制品的鉴别分析,在使用上有比较大的局限性。相对于蛋白质,DNA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中间差异大,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较常用的方法是基于DNA的分子鉴别技术,其中PCR技术以其快速灵敏特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诸多的PCR技术中,常用于物种鉴定的有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的实时荧光PCR技术中的一种,是一种应用于核酸实时PCR检测的专利技术。该技术使用根据靶标核酸设计合成的DNA单链,并在单链的两端分别偶联上荧光报告基团和荧光淬灭基团,此结构称为TaqMan探针。相对于无差别嵌入到DNA双螺旋当中的SYBR荧光染料,Taqman探针具有序列特异性,只结合到互补区,而且荧光信号与扩增的拷贝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且DNA在当前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标准中,有许多标准是基于Taqman探针法的。虽然Taqman探针法检测的准确性较高,但是,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单一物种设计探针进行检测。食品中的肉类成分往往是复杂的,有可能存在的掺假成分也是未知的,若要检测一个肉类产品中是否存在猪牛、羊、鸡、鸭成分则需要经过5次试验才能够实现,通过这种方法对大量样本进行检测需要耗费检测人员大量的时间。而对于一些未知物种的掺假,如猫肉,鼠肉,狗肉等则可能造成漏检,从而造成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未经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98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