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4262.0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0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付莹;张霖;黄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80 | 分类号: | G06T7/8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毛燕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gb 相机 光谱 响应 曲线 标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属于计算摄像学领域。本发明分为训练阶段和使用阶段。训练阶段在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训练集中,把每个相机光谱响应曲线分为红色、绿色、蓝色3个通道;对所述每个通道的所有光谱响应曲线,使用字典学习方法求解稀疏字典。使用阶段利用超光谱成像的图像融合平台,以所述待标定RGB相机拍摄高分辨率RGB图像,并使用超光谱相机拍摄相同场景的低分辨率超光谱图像;根据所述两张图像和三通道的稀疏字典,使用稀疏编码方法求解所述待标定相机的光谱响应曲线,从而完成对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本发明具有步骤简单快速、不需要昂贵标定设备,且在图像具有噪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标定精度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低分辨率超光谱图像、相同场景高分辨率RGB图像以及光谱响应曲线训练集的相机光谱响应曲线标定方法,属于计算摄像学领域。
背景技术
不同的彩色相机在拍摄相同场景时,得到的图像常常会有色差,这是由于相机内部的硬件差别所导致的。这些差别包括CCD图像传感器的感光特性差异、拜耳滤光片的差异等。这些差异可以表现为相机在三个通道的光谱敏感度的差异。为了描述相机的光谱敏感度,厂家常常会提供相机的光谱响应曲线,表示相机的每个通道在整个光谱域的响应,这样的曲线通常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相对响应为纵坐标。
彩色相机的光谱响应曲线在一些工业应用中有重要意义。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单次曝光的超光谱成像技术。这种技术的一种实现是,使用RGB彩色相机拍摄场景的高分辨率RGB图像,同时使用超光谱相机拍摄相同场景的低分辨率超光谱图像,使用某种方法将两者融合,得到高分辨率超光谱图像。这种技术要求RGB相机的光谱响应曲线必须已知。
对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传统的方法会使用待标定相机拍摄多个波长的单色光源,同时记录相机的响应。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得到精确的光谱响应曲线,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昂贵的设备,且标定过程耗时长。根据超光谱成像图像融合平台的特点,近年的技术中也提出了仅利用平台拍摄的高低分辨率两张图像标定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图像中具有噪声时,性能会急剧下降,导致光谱响应曲线标定不准确,从而降低超光谱成像的精度。
发明内容
从现有应用对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需求出发,针对传统技术中RGB相机光谱曲线标定方法存在的复杂、昂贵的缺点,以及基于图像融合平台的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标定方法中存在的对噪声敏感的缺点,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超光谱成像的图像融合平台的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具有步骤简单快速、不需要昂贵标定设备,且在图像具有噪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标定精度的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分为训练阶段和使用阶段。训练阶段在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训练集中,把每个相机光谱响应曲线分为红色、绿色、蓝色3个通道;对所述每个通道的所有光谱响应曲线,使用字典学习方法求解稀疏字典。使用阶段利用超光谱成像的图像融合平台,以所述待标定RGB相机拍摄高分辨率RGB图像,并使用超光谱相机拍摄相同场景的低分辨率超光谱图像;根据所述两张图像和三通道的稀疏字典,使用稀疏编码方法求解所述待标定相机的光谱响应曲线,从而完成对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标定方法,分为训练和使用两个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训练阶段用于根据RGB相机光谱响应曲线训练集,使用字典学习方法得到红色、绿色、蓝色三个通道的光谱响应稀疏字典。
步骤1.1:在相机光谱响应曲线的训练集中,将每个相机光谱响应曲线分为红色、绿色、蓝色三个颜色通道;
步骤1.2:对步骤1.1中红色、绿色、蓝色三个颜色通道的所有光谱响应曲线,使用如公式(1)所示字典学习方法求解稀疏字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42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绝缘漆混匀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材料生产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