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8727.2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0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薛敏;李勇;蒋建平;罗伟甲;蒲彦昭;姚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奎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4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散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散热器,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中的电子散热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面积较大的电子散热器,提高电子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其包括由若干基板拼接而成的圆柱形的本体,所述基板的边缘沿基板几何中心处的径向的投影为平行四边形,且该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为锐角、钝角;每块基板上均设置有散热鳍片,且在相邻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本发明适用于电子散热器,用以提高电子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子散热器。
背景技术
电子散热器通常是针对大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的散热片,没有外加电源,自然冷却,大多数都是制成铝合金型材,根据元器件大小切断成需要的尺寸,例如大功率开关管或三极管的散热片。当然特殊情况下超大功率的电子元件也有带散热风扇的,例如开关电源的开关管就必须加装散热风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电子组件制造技术都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研发,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也趋向于紧密型,这种方案的研发就会使得单位容积下负载热量增加。为了将热量有效的迅速传出,确保电子组件功能的可靠度及寿命,因而此种电子组件最常见的散热方式是在其上方架设散热器并加装风扇,使电子组件于执行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到散热器后,再透过风扇吹拂散热器表面将热量带走。
在申请号为200510008571.0的发明专利申请的背景技术中就介绍了就介绍了两种散热器结构和其使用情况,但是两种散热器结构也都存在相同的技术问题,即散热效率较低。为此,该专利申请就为了提高散热器中流体的流动更加顺畅,增强热流能,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至少包含有一本体以及数个散热鳍片,且该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其连接于该本体周围,还有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的相反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且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位,其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另外一种构思为:包含有一本体,其具有至少第一面及相反与第一面的第二面,及数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凸设于该本体的第一面,且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及相反与第一端的第二端,且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
上述散热器中,本体以传到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并进而将热量传递至各散热鳍片,而当风扇运作时带动冷空气朝散热器流动,冷空气流经散热鳍片与散热鳍片间的流道时,冷空气与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产生热交换,进而降低电子组件的热量。由于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厚度不相同,因而流体进入每一散热鳍片时所受到的阻抗减少,流体的流动更加顺畅,进而增加热流能且降低热阻值,进而提高散热效率。此外,现有的散热器在进行制作时,通常是通过模具直接挤压一体成型。但是,由于现有的散热器的结构千变万化,使得其模具的结构也相应地越加繁杂,模具的制造繁杂、制造难度较高,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除了增强空气的流动外,还可以增加有效的散热面积。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面积较大的电子散热器,提高电子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散热器,包括由若干基板拼接而成的圆柱形的本体,所述基板的边缘沿基板几何中心处的径向的投影为平行四边形,且该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为锐角、钝角;每块基板上均设置有散热鳍片,且在相邻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流道。
其中,相邻两基板之间设置有连接件,若干基板通过连接件拼接成圆柱形的本体。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中间板,所述中间板左右两侧上部、下部均分别连接有上护板、下护板,并在中间板、上护板、下护板之间形成用于卡接基板的卡接缺口。
其中,所述上护板或/和下护板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卡紧基板的凸尖。
其中,所述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的角度为50°至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奎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奎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87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