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恢复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1869.3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8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胡凤益;张石来;黄立钰;黄光福;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9 | 代理人: | 陈超 |
地址: | 65009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野生 无性繁殖 特性 培育 多年生 恢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育种学领域,具体涉及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恢复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杂种优势现象普遍存在于整个生物界,而杂种优势也被广泛利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杂交稻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被誉为是第二次绿色科技革命。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良种增产20%左右。解决杂交水稻制种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雄性不孕性在遗传上一般分核质型和胞质型两类,以后者在杂交优势育种中最有利用价值。对于水稻雄性不孕植株,当用某一父本类型与之多次重复杂交,后代仍能保持雄性不孕;而在自由传粉的某些情况下,则产生孕性分离的后代。因而在自由传粉的情况下,不同父本核因子与不孕母本细胞质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致使F1发生不同的孕性分离现象,通过进一步选育,从中获得雄性不孕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可用作水稻杂种优势育种的材料。198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育种方法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虽然杂交稻技术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贡献,但由于杂交稻种子只能利用一次,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如何利用长雄野生稻以多年生性为主的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恢复系,实现恢复系种植一次收获多次、可以进行多次制种、配制的杂交稻种植一次收获多年(多次),达到降低稻作生产成 本、提高稻作生产效益的目的,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恢复系的方法,实现多年生稻恢复系种植一次能够连续生长2年及以上,除了可以利用无性繁殖保存和繁殖恢复系外,还可有效提高杂交稻生产过程中的制种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恢复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以栽培稻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第一F1代;
(2)将所述第一F1代自交,得到第一F2代;
(3)筛选出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第一F2代,其中所述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包括主效位点和微效位点;
(4)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第一F2代连续自交得到后代材料,从中选育出多年生稻品系,所述多年生稻品系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即具有多年生性状;
(5)利用步骤(4)选育出的具有多年生性状的多年生稻品系做供体,以恢复系做母本,通过杂交将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导入至恢复系中,获得第二F1代;
(6)所述第二F1代与所述恢复系做父本进行回交,再自交,筛选出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多年生稻恢复系。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栽培稻是RD23。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主效位点包括Rhz2和Rhz3,所述微效位点包括QRl1、QRbd2、QRn2、QRn3、QRn5、QRn6、QRl6、QRn7、QRl7和QRl10。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具有多年生性状的多年生稻品系携带选 自Rhz2、Rhz3、QRl1、QRbd2、QRn2、QRn3、QRn5、QRn6、QRl6、QRn7、QRl7和QRl10的一个或多个多年生性遗传位点。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一F2代连续自交得到的后代材料包括F3代、F4代、F5代、F6代、F7代、F8代、F9代、F10代、F11代和/或F12代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二F1代与恢复系父本进行回交4次,然后连续自交4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18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