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茶氨酸锌螯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含该螯合物的茶饮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47757.X 申请日: 2017-01-22
公开(公告)号: CN106928085A 公开(公告)日: 2017-07-07
发明(设计)人: 陈立;李建科 申请(专利权)人: 陕西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C07C231/12 分类号: C07C231/12;C07C237/06;A23L33/165;A23L33/175;A23F3/34;C12P13/04
代理公司: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代理人: 李宏德
地址: 710062 ***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氨酸 锌螯合物 制备 方法 螯合物 茶饮料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螯合物和含其的功能性茶饮料及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L-茶氨酸锌螯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含该螯合物的茶饮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微量元素锌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重视,相关的补锌产品也丰富了起来。目前市面上的补锌产品可分三代:第一代为无机形态的锌,代表有硫酸锌、醋酸锌等;第二代为有机形态的锌,代表有葡萄糖酸锌、甘草酸锌、乳酸锌及谷氨酸锌等;第三代为生物形态的锌,代表有蛋白锌等。第一代锌目前在临床用药上还有部分在销售,但已接近退出市场,第二代锌应用较多,像三精制药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就是这类锌的代表,但是葡萄糖酸锌的缺点非常明显,儿童饭前服用会有恶心和呕吐等现像,这是因为葡萄糖酸锌有轻微的胃肠刺激,幼儿的胃肠还很娇弱,不注意服用时间会伤害到幼儿的胃肠。专家研究发现人体对第三代蛋白锌的吸收利用率是第二代锌的5倍,而且第三代蛋白锌克服了第二代锌有胃肠刺激的缺点。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占茶叶干重的1%-2%。茶氨酸为白色针状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和鲜爽味,是茶叶的滋味的组分。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1~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茶氨酸本身还具有许多生理功能:(1)能影响脑内神经传达物质的变化,增强记忆力;(2)有镇静作用,可能预防神经失调症、失眠症、经期综合症等;(3)能保护神经细胞,可用于对脑栓塞、脑出血、脑中风、脑缺血以及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防治;(4)有降血压作用;(5)能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6)能抑制癌细胞的漫润;(7)能提高免疫力。1964年,日本批准了L-茶氨酸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而美国FDA也在1985年给予了L-茶氨酸GRAS的分类,意味着可以自由地用于各种食品中。茶氨酸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比较慢,直到2014年7月18日,卫计委终于批准了它作为新食品原料。

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现氨基酸和小肽具有促进锌吸收的作用,而且氨基酸和肽的金属复合体如Fe、Zn和Mg的生物学利用率比无机盐高,且无毒副作用。因此,开发兼具L-茶氨酸多种生理功能和微量元素高生物学利用率的的氨基酸螯合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单一氨基酸还是用蛋白质水解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当其与金属离子螯合时,螯合工艺大致相同,主要有:水体系合成法、微波固相法、室温固相法及电解合成法。水体系合成法工艺周期长,螯合反应温度和pH较难控制,易被废液污染,但产率较高。此工艺是氨基酸螯合微肥生产较为理想的选择。微波固相法合成操作简便省时,制得产品纯度较高,但易产生副产物且在微波下易焦糊,很难大规模生产。室温固相法主要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对螯合原料纯度要求较高。电解合成法昂贵又费时。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甘氨酸锌、蛋氨酸锌、谷氨酸锌等,而对于L-茶氨酸与锌离子的螯合物几乎没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L-茶氨酸锌螯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含该螯合物的茶饮料及制备方法,生产成本较低,不受资源限制,环境污染小,可大量生产且产品比较安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L-茶氨酸锌螯合物的制备方法,以L-茶氨酸和锌盐为原料,以pH值为2-7的缓冲液为反应介质构成反应体系,在30-70℃下混合,反应完全后将反应液分离纯化,获得L-茶氨酸锌螯合物;所述L-茶氨酸与锌盐溶液质量比为(5-1):1;所述的L-茶氨酸由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所产的γ-谷氨酰转肽酶,以L-谷氨酰胺和乙胺盐酸盐为底物发酵制备得到。

优选的,所述L-茶氨酸锌螯合物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步骤1,合成L-茶氨酸原料液;

步骤2,将L-茶氨酸原料液脱色过滤后,滤液备用;

步骤3,在滤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锌盐溶液;用柠檬酸调节至pH值为2-7,氮气吹扫,于30-70℃下搅拌10-30min进行螯合反应;

步骤4,螯合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进行纯化;将反应液离心后,除去上清液,将沉淀用95%的乙醇洗涤抽滤多次,取滤饼干燥后得到L-茶氨酸锌螯合物。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1的具体步骤如下,

1.1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在37℃下静置培养16h进行一次活化后,再转接到液体培养基上进行二次活化;将经两次活化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二级种子液按体积比3%接种量转接于30mL发酵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振荡培养12-16h;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77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