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消除车辆增压进气宽频噪声的多腔组合穿孔消声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4890.5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郭荣;唐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1208 | 代理人: | 罗习群,陈臻晔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车辆 增压 宽频 噪声 组合 穿孔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声器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可消除车辆增压进气宽频噪声的多腔组合穿孔消声器。
背景技术
车用增压进气噪声频率分布很广,且以中高频成分为主,而对进气噪声控制而言,仅靠从噪声源本身采取措施,其降噪量是有限的,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发动机功率、油耗等指标,而对于主动噪声控制而言,其技术不成熟装置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经济型轿车。给进气系统安装消声器是控制进气噪声最经济且有效的措施之一。传统抗性消音器(扩张消声器、赫姆霍兹消声器或1/4波长管等)只能降低中低频率的噪声,不适用于增压系统进气宽、高频噪声问题,穿孔元件通过小孔中的气流在声压作用下做往复运动,在气流和穿孔壁面之间产生摩擦,使得一部分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此外,穿孔结构具有较低的流动压力损失,有助于改善消声器的流体动力学特性。目前,国外针对传统汽车增压系统进气噪声问题多采用多腔抗性消声器或者阻性消声器解决,并能取得良好效果。国内的车辆增压进气系统一般采用多个赫姆霍兹谐振腔串联或是使用多腔直通穿孔消声器来控制噪声。赫姆霍兹消声器占用空间大,不适用于安装更加紧凑的情况。多腔直通穿孔消声器结构紧凑,消声幅值高,但在腔数较少时其消声频带有限;内插穿孔管结构可以拓宽直通穿孔管的消声频率范围,提高消声幅值,且压力损失不大。此外,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会随着内管管径的减少而提高。通过合理串联穿孔内插穿孔管和直通穿孔管,可以结合不同结构的特点,并且降低腔体中间部分的管径,实现宽频带高幅值的消声效果,同时保证压力损失较小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本发明所设计多腔组合穿孔消声器结构,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消声空间实现优良的消声性能,非常适用于车辆增压进气系统宽频噪声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声频带宽、消声幅值高、压力损失不大且结构紧凑的多腔组合穿孔消声器,可利用较小的体积达到优越的消声性能,尤其适用于车辆增压进气系统的中高宽频噪声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消除车辆增压进气宽频噪声的多腔组合穿孔消声器,包括进口端、消声器主体和出口端,所述消声器主体内有至少三个内管,所述各内管之间串联并用隔板隔开,所述内管沿进口侧向出口侧延伸,与消音器主体和隔板形成腔体,所述至三个内管中,位于中间的内管,至少有一个内管与消音器主体和隔板形成封闭的腔体,且所述位于中间的内管上布有穿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除位于中间的形成封闭腔体的内管以外,其他内管与消音器主体和隔板形成不封闭的腔体,进口端与出口端直径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中,与进口端相邻的内管直径与进口端直径相同,所述位于中间的形成封闭腔体的内管与其右侧相邻的内管直径相同,且小于进口端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的长度相同或不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上都布有穿孔,且各内管穿孔孔径相同,穿孔孔隙率相同或不同,且孔隙率小于2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管壁厚度与进、出口端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三个内管上都布有穿孔,各内管的穿孔分布均匀。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穿孔孔径为2-3.5mm。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消声器结构紧凑简单,消声性能优越,可以实现在有限空间内达到优越的消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腔结构样例的外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三腔结构样例的内部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三腔结构样例的内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三腔结构样例的传递损失曲线;
图5为本发明腔体长度比不同对消声器声学性能影响,总长度为100mm;
图6为本发明孔隙率比不同对消声器声学性能影响,中间腔孔隙率10%;
图7为本发明腔体内管径比不同对消声器声学性能影响,左侧腔为40mm。
附图标记说明:
1-进口端;2-左侧腔内管;3-左侧消音器主体;4-隔板;5-中间腔内管;6-中间消音器主体;7-右侧腔内管;8-右侧消音器主体;9-出口端,10-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4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服务器智能断电保护电源
- 下一篇:一种用于头戴显示器的人机交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