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0905.1 | 申请日: | 2016-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4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市原敬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265 | 分类号: | H01M8/0265;H01M8/027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电极接合体 分隔件 歧管部 突出部 延伸部 气体流路部 气体流通部 供给气体 燃料电池 单电池 层叠方向 凸形状部 支承框架 贯通 配置 延伸 | ||
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包括: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一对分隔件,其配置于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的两面;气体流路部,其形成于分隔件与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用于供给气体;歧管部,其形成有在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的框架和分隔件的层叠方向上贯通的孔;突出部,其实一对分隔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件向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侧突出而成的,该突出部在歧管部附近支承框架;框架的延伸部,其比突出部向歧管部侧延伸;以及气体流通部,其形成于框架的延伸部,自歧管部向气体流路部供给气体。气体流通部由设于框架的延伸部的凸形状部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提案有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期望的密封功能、并且在桥部形成适当的反应气体连结流路的燃料电池(参照专利文献1。)。
该燃料电池在设于分隔件之间的桥部设有通过烧结、注射成形等而一体化的由乙烯丙烯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形成的各种密封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8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伴随着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提高的进一步的要求,膜电极接合体、气体扩散层、框架等构件逐渐开始薄型化,单电池的分隔件间隔也进一步减小。在该情况下,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燃料电池而言,由于利用各种密封件覆盖了分隔件端部,因此,燃料电池的桥部的气体流通部高度降低,产生压损增加的可能性升高。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而做成的。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单电池的分隔件间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压损增加的抑制的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
本发明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其结果,得出以下见解并完成了本发明:通过在框架的规定的位置设置由凸形状部形成的气体流通部,能够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包括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一对分隔件、气体流路部、歧管部、突出部、框架的延伸部以及气体流通部。在此,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包括膜电极接合体和自外周支承膜电极接合体的框架。而且,一对分隔件配置于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的两面。此外,气体流路部形成于分隔件与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用于供给气体。而且,歧管部形成有在框架和分隔件的层叠方向上贯通的孔。此外,突出部是一对分隔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件向带框架的膜电极接合体侧突出而成的,突出部在歧管部附近支承框架。而且,框架的延伸部比突出部向歧管部侧延伸。此外,气体流通部形成于框架的延伸部,自歧管部向气体流路部供给气体。而且,气体流通部由形成于框架的延伸部的凸形状部形成。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单电池的分隔件间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压损增加的抑制的燃料电池的单电池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堆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堆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3的A是说明燃料电池单电池的立体图,图3的B是说明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构成燃料电池模块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电池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电池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0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