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4876.1 | 申请日: | 2016-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5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田代直之;堀俊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30/182 | 分类号: | B60W30/182;B60W10/00;B60W10/02;B60W10/04;B60W10/06;B60W10/101;B60W10/11;B60W10/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肖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能在行驶中对动力传递状态或者发动机的驱动状态不同的多种行驶状态进行变更的车辆行驶时,恰当地控制车辆,由此降低驾驶员的不谐调感。本发明为一种车辆控制装置,其对具有控制发动机与车轴之间的动力传递状态的动力传递机构和制动单元的车辆进行控制,该车辆控制装置具有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和动力切断制动行驶状态作为车辆行驶状态,所述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是通过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传递动力、停止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而使所述车辆行驶,所述动力切断制动行驶状态是切断源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停止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以相较于所述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而言制动力变小的方式控制所述制动单元地使所述车辆行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有专利文献1。该公报揭示了如下车辆控制装置:设定下限车速和上限车速,当车速变为上限车速以上时,停止发动机,进而断开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通过惯性使车辆行驶,当车速变为下限车速以下时,起动发动机并使动力传递机构变为卡合状态,从而使车辆加速。进而,揭示了如下车辆控制装置:对交通信号灯等进行检测,判定是否需要使车辆停止,在判断需要使车辆停止时,使发动机停止持续到车辆停止位置为止,通过惯性使车辆减速。
此处,在使动力传递机构变为卡合状态并停止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地使车辆行驶(发动机制动)的情况下,发动机制动的减速度为行驶阻力加上发动机的损失(机械损失、进气损失等)。另一方面,在停止发动机并断开动力传递机构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滑行停止)的情况下,滑行停止的减速度仅为行驶阻力,因此比发动机制动的减速度小。
因此,专利文献1揭示了如下车辆控制装置:在判断需要使车辆停止而且到停止为止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实施滑行停止,当到停止为止的距离不到规定值时,通过发动机制动或制动器来进行减速,由此,能够延长发动机停止时间,从而提高燃油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471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判断需要使车辆停止时,会切换滑行停止与发动机制动。然而,滑行停止行驶时的减速度与发动机制动行驶时的减速度存在差异,仅靠切换至任一方,在需要缓慢的减速时(跟随前方车辆而行驶的情况等)会导致操作性劣化。具体说明示于图1。
图1中,横轴表示减速时间,纵轴表示能量损失,各点表示对代表性的减速模式要求的减速度。在图表右下的减速模式时,要求的减速度较小,在图表左上的减速模式时,要求的减速度较大。各线分别表示以发动机制动行驶的情况下和以滑行停止行驶时的减速程度,在区域I内,通过发动机制动状态使变速比朝低侧偏移,或者通过踩刹车来获得所期望的减速度。另一方面,在区域II内,在减速度大于滑行停止、小于发动机制动的减速模式下,没有适合进行现状调整的手段,从而产生与要求的减速度的差。在该情况下,驾驶员根据状况设想的减速度与实际的车辆的减速度相背离,从而存在驾驶员很可能感到不谐调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能在行驶中对动力传递状态或者发动机的驱动状态不同的多种行驶状态进行变更的车辆行驶时,恰当地控制车辆,由此降低驾驶员的不谐调感。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车辆控制装置,其对车辆进行控制,所述车辆具有对发动机与车轴之间的动力传递状态进行控制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制动单元,该车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和动力切断制动行驶状态作为车辆行驶状态,所述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是通过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传递动力、停止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地使所述车辆行驶,所述动力切断制动行驶状态是切断源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停止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以相较于所述动力传递发动机停止行驶状态而言制动力变小的方式控制所述制动单元地使所述车辆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4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