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缸缸筒自动焊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97117.1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0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朱先勇;张辉;刘渠成;王浩;周运超;徐学磊;崔飞飞;姜成;黄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53;B23K37/0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100 | 代理人: | 王怡敏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缸 自动 焊接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缸缸筒自动焊接设备。
背景技术
液压缸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在工程机械和重型车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液压缸产量也逐年递增。液压缸的生产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高质化。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人工操作焊接,焊接效率低、焊接质量差,工人劳动强度大。面对着市场的竞争,企业需要一种能够实现自动的在液压缸缸筒自动焊接台的设备,并且能够在必要时组成液压缸生产线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缸缸筒自动焊接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缸筒焊接任务分成两个工位,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PLC及人机交互界面,提高设备自动化与可视化程度,使得操作更方便、快捷。功能丰富,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液压缸缸筒自动焊接设备,包括主体框架1、U型夹头焊接单元2、油管焊接单元3,所述U型夹头焊接单元2、油管焊接单元3分别安装在主体框架1上;
所述U型夹头焊接单元2是:安装板201固定在主体框架1上,滑动板A202通过固定块203与滑动导轨204连接,滑动板A202左右移动固定不同长度的缸筒;电缸205通过连接板206固定在滑动板A202连接,缸筒固定圈207通过轴承与轴承座A209连接,轴承座A209固定在滑动板A202上,缸筒固定圈207与电缸205连接,电缸205带动缸筒固定圈207左右移动,起到夹紧缸筒作用;缸筒放在浮动支撑机构210上,浮动支撑机构210固定在滑动板A202上;U型夹头211固定在钢柱212上,钢柱212通过气缸A213进行上下移动;双头气缸214带动L型连接板215左右移动;气缸A213与双头气缸214分别固定在L型连接板215上,L型连接板215与三爪卡盘216连接,三爪卡盘216通过轴承与轴承座B218连接;同步带轮219固定在三爪卡盘216的轴上,减速机220与电机221连接,同步带轮219通过同步带与减速机220连接,电机221转动带动整个U型夹头焊接单元2匀速转动,转动的同时笔型气缸A222推动定位销223向下运动,当缸筒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定位销223插入缸筒表面的油孔从而使缸筒与U型夹头211固定在所需要的相对位置上,通过机械手焊接第一个焊接点;笔型气缸A222向上移动,缸筒与U型夹头211整体匀速转动使焊接均匀可靠。
所述的主体框架1是由45×90和45×45铝合金型材搭接而成。
所述的油管焊接单元3分为两工位,第一工位为定位夹紧缸筒工位,第二工位为定位夹紧油管工位,具体结构为:滑动板B301通过滑轨滑块302固定在固定板303上,U型夹头档块304固定在滑动板B301上,滑动板B301与缸筒支撑架305、缸筒尾端挡板306相配合,通过气缸B307推动,使滑动板B301左右移动达到兼容的要求;笔型气缸B308通过L型支撑架309固定在固定板303上,笔型气缸B308一端与L型支撑架309连接,通过笔型气缸B308的伸缩达到固定缸筒的作用;油管固定杆311通过连杆装置312与气缸C313连接,通过气缸C313的伸缩可以达到固定油管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备整体构思新颖,结构简单、清晰、美观、大方。工作效率高。控制部分采用PLC控制,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参数更改和手/自动切换,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并且可视化程度高,便于监督管理。整机充分考虑可靠性设计,进行模块化设计,因此有足够的强度,并且方便日后维护管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U型夹头焊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管焊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97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CABC的功耗管控方法及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散热片侧边压轮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