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衬套及具有衬套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20393745.3 | 申请日: | 2016-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9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张浩;王家忠;李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衬套 具有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衬套及具有衬套的车辆。
背景技术
悬置为车辆驱动系统减振的必要部件,为整车激励的第一减振元件,其作用优劣直接影响整车的振动水平和整车的NVH性能。不同于传统车辆的驱动特点,电驱动车辆驱动系统的启动扭矩冲击大,中低速大扭矩,负荷相对较大,但同时其承载驱动总成重量和惯量均比传统发动机小,因此激励造成的响应较快,冲击感较强,同时运动位移量较大。纯电动车辆的悬置基本沿用传统汽油或柴油车悬置结构,其特点不适合用于纯电动车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出一种衬套,该衬套更加适应纯电动车辆的悬置非线性特性和大扭矩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衬套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衬套,包括:金属内衬和金属外衬,所述金属外衬外套在所述金属内衬外侧,所述金属外衬与所述金属内衬之间通过橡胶件硫化成一体;其中所述橡胶件包括:环形套筒和连接臂,所述环形套筒套设在所述金属内衬的外周面上,所述连接臂连接在所述环形套筒的外周面与所述金属外衬的内周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衬套,金属外衬与金属内衬之间通过橡胶件硫化成一体,且橡胶件包括环形套筒和连接臂,进而可以更加适应纯电动车辆的悬置非线性特性和大扭矩特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衬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金属内衬和所述金属外衬由不同的金属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金属内衬为铝制件,所述金属外衬为钢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衬套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金属外衬的内周面上,所述限位部在径向上与所述环形套筒间隔开且在周向上与所述连接臂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环形套筒间隔的距离不大于限位部厚度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臂为两组且关于所述环形套筒对称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限位部与两组所述连接臂在周向上交错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组所述连接臂上开设有轴向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在径向上延伸至所述金属外衬的内周面,并且所述通槽在周向上位于所述连接臂的中部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环形套筒的朝向彼此的面均为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衬套,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衬套,因此该车辆具有更好的减震性能,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的驾车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衬套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悬置的刚度曲线图;
图3是电动车辆的悬置的刚度曲线图。
附图标记:衬套100,金属内衬110,减重孔102,金属外衬120,橡胶件130,环形套筒131,连接臂132,通槽101,限位部1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3937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合物微流控芯片键合系统
- 下一篇:插头自动上料装置及插头注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