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侧气囊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93669.4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7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田喜凤;刘洋;王居成;孙小光;杨劲松;师玉涛;陈现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31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李雪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气囊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侧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起到保护乘员、减轻成员伤害的安全保护 装置。以侧气囊为例,侧气囊在侧面碰撞中对乘员起到良好保护而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侧气囊按照保护乘员的部位方面可以分为胸腹(骨盆)侧气囊 和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较前者体积更大,能同时保护 乘员的头部、胸部和腹部。
现有技术中的头胸腹一体式侧气囊在侧面碰撞中会直接全部展开,所以 普通头胸一体式侧气囊的头部气囊将直接冲击离位乘员颈部,导致离位状态 的乘员颈部伤害超标,无法保护离位乘员。需要解释的是,乘员的离位状态 (outofposition)是指由于乘员不系安全带,乘坐的初始位置较正常乘坐位 置靠近气囊,或由于发生碰撞时,乘员过早或过度地向气囊运动,导致乘员 与尚未完全展开的气囊发生接触的乘坐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胸腹(骨盆)侧气囊通常与侧气帘组合,此组合结构能够 在侧面碰撞中保护在位乘员,但是侧气帘展开时直接冲击离位状态的乘员头 部,造成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部和颈部损伤,且侧气帘安装螺栓和侧气帘发 生器等金属件会造成顶棚和车柱部位的硬点集中,对乘员的内饰保护形成额 外风险和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侧气囊,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 效地保护车内乘员,特别地,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头颈 部,更特别地,该汽车侧气囊能够有效地保护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颈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侧气囊,其中,所述汽车侧气囊设置有泄气装置,所述汽车侧 气囊包括可选择地连通的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所述上躯侧气囊内部 设置有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 气囊和上躯侧气囊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内的气体压 力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限压装置为设置有弱化结构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可拆 卸地连接在头部侧气囊和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片通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头部侧气囊和 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或者所述固定片通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 头部侧气囊和所述上躯侧气囊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上躯侧气囊上设置有作为所述泄气装置的泄气孔和密封 所述泄气孔的密封件,所述头部侧气囊上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密封件解除对 所述泄气孔密封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密封件,且在所述头部侧 气囊展开的过程中牵引所述密封件运动并使所述密封件解除对所述泄气孔 的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密封片,所述牵引件为牵引线,所述密封片通 过激光打孔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的泄气孔处,或者所述密封片通 过弱化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躯侧气囊的泄气孔处。
进一步的,当所述头部侧气囊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卷绕成 筒状,所述牵引线在所述筒状的头部侧气囊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分布。
进一步的,当所述头部侧气囊处于收放状态时,所述头部侧气囊保持为 所述筒状。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侧气囊收放在车内座椅内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侧气囊有以下优势:
由于所述汽车侧气囊还包括用于可释放地隔绝所述头部侧气囊和上躯 侧气囊的限压装置,所述限压装置在所述上躯侧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 值时使所述上躯侧气囊和所述头部侧气囊连通,所以上躯侧气囊中的气体发 生装置可以使上躯侧气囊先展开,然后限压装置使所述头部侧气囊与上躯侧 气囊连通,从而使头部侧气囊在上躯侧气囊展开之后展开,所以该汽车侧气 囊工作时,先展开的上躯侧气囊可以将人体的上身推离一定的距离(人体的 头部将随之远离汽车侧气囊),避免接下来头部侧气囊展开时因头部侧气囊 与人体头部距离过近造成的冲击,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尤其 能够有效地保护离位状态的乘员的头颈部,而且这样的设置也不再需要安装 侧气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安装侧气帘带来的诸多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936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