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大角度转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3784.9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2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严运兵;沈琪;叶刚;许小伟;郑志阳;陈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B60G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温珊姗;许莲英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角度 转向 轮毂 电机 驱动 汽车 双纵臂式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大角度转 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是全球汽车和能源产业面临的共同挑 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个国家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电动 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其中以轮 毂电机直接驱动的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
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巧妙地将动力、传动和制动功能整合于轮辋中,但 由于上述结构占用了轮内空间,导致了传统汽车悬架转向节无法布置,减 震器、弹簧与电机干涉,如果为了保留传统汽车悬架结构,将整个悬架系 统向车辆内侧平移,则主销偏距会增大,造成车辆转向时转弯半径变化偏 大、车辆跳动时四轮定位参数变化偏大等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一般汽车转向时轮胎的最大转角在30°到40°之间,由于 不能实现大的转向角,在复杂狭窄的道路工况下难以灵活移动与行驶。
专利号为201420659879.6的实用新型专利提及了一种轮毂电机驱动 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但由于上控制臂的存在,不适用于转向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大角度 转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转向时两根控制臂形成的虚 拟铰接点会随之变化,使轮胎转动时绕的轴时刻变化,减小主销偏距,减 少轮胎的磨损;同时,本实用新型配合特定的转向结构,可实现电动汽车 的大角度转向而不干涉。
本实用新型用于大角度转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 包括车轮1、轮毂电机2、制动系统总成、转向节5、上前控制臂6、上后 控制臂7、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减震器弹簧10和减震器阻尼器 11;
所述制动系统总成和转向节5均与轮毂电机2的输出轴相连;
上前控制臂6、上后控制臂7、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的一端分 别与转向节5相连,另一端分别通过吊耳与车架连接;上前控制臂6、上 后控制臂7、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为四根单独控制的连杆式控制臂, 所述上前控制臂6、上后控制臂7和车架、转向节5构成一个自由度为1 的全铰四杆机构,所述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和车架、转向节5构 成一个自由度为1的全铰四杆机构;上前控制臂6与上后控制臂7的延长 线交于一虚拟铰接点,下前控制臂8与下后控制臂9的延长线交于另一虚 拟铰接点,两个虚拟铰接点的连线构成虚拟的主销;
所述减震器弹簧10套装在减震器阻尼器11上,构成减震器总成,减 震器总成一端安装在转向节5上,另一端安装于车架上。
所述上前控制臂6、上后控制臂7、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由 钢管、螺纹杆13和杆端关节轴承12组成,两螺纹杆13一侧与钢管相连, 两螺纹杆13另一侧设置有杆端关节轴承12,杆端关节轴承12上套有紧固 螺母15。
上前控制臂6、上后控制臂7、下前控制臂8、下后控制臂9与转向节 5连接端的紧固螺栓16上还设置有锥形垫片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双纵臂式悬架,通过设置合理的几何参数,巧妙地避开 了与车架、车轮之间的干涉,可实现万向行驶功能;
2、本实用新型双纵臂式悬架,由于上前控制臂、上后控制臂、下前控 制臂、下后控制臂两端各安装有杆端关节轴承,与转向节、车架采用球面 副连接,上前控制臂、上后控制臂与转向节、车架构成一个全铰四杆机构, 具有一个自由度;同理,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与转向节、车架也构成 一个全铰四杆机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前控制臂与后控制臂延长线的 虚拟交点构成了虚拟的主销轴线,虚拟的主销轴线靠近轮胎中心平面,使 转向时转向半径不会改变过大、悬架定位参数变化较小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拆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大角度转向时车轮中心运动轨迹;
图5为现有技术双纵臂式悬架应用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车上时的大 角度转向时车轮中心运动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37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电离辐射灭菌
- 下一篇:消毒棉签高温蒸汽消毒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