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的全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9637.1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1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祖涛;漆令飞;潘宏烨;王富斌;张效良;许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7/14 | 分类号: | B62D7/14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辆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 剧,开发并利用新的、清洁的、安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降低污染排放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两 大焦点。而汽车的发展不仅加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增加了污染排放量。我国作为世 界大国,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尤为显著。因此发展电动汽车成为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期出现的全国范围的雾霾现象更是提高了这一呼声。电动汽车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紧缺 与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增加其转向的灵活性,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据检索,目前已有四轮独立驱动全转向机构的技术出现,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 200810000129.7公开的“电动汽车横向行进及原地旋转的转向控制方法及其装置”,该专利 所述的全向控制机构虽然能够实现汽车的原地旋转及其横向行走,但由于其所用蜗轮蜗杆以 及丝杠螺母的传动比比较小,使转向速度很慢;另外,该发明用了丝杠螺母、蜗轮蜗杆等传 动机构,使总体结构比较复杂。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0801606公开了“一种基于轮毂 电机的电动汽车全方位转向系统”,所述的全向控制方法是在小车的四个车轮旁边分别安装一 个电机,独立控制各轮的转向,该方法不但会增加整车重量,还增加控制难度。以上两个专 利所述的全向控制方法都只能在传统转向的基础上增加原地旋转和横向行走功能,在斜向行 走功能方面还有所欠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的全转向机构,它能实现电动车的原地旋转、横向 行走及斜向行走功能,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转向的灵活性及多样性,使电动汽车在泊车与调 头方面也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的全转向机构,包括底盘、带 有轮毂电机、制动盘和减震装置的四个车轮以及方向盘总成,其主要技术特点在于:方向盘 总成的下端设有与前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前齿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其铰接的第一连杆;底 盘两侧纵梁的两端设有前横梁和后横梁,两侧纵梁中部的上表面设有中轴的轴承座,中轴的 两端通过轴承与轴承座固定,中轴的中部设有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中轴的侧下方的 安装板上设有第一电机,主动齿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联轴节的开口端上部与轮毂转 向部铰接,联轴节的开口端下部与减震装置铰接,联轴节靠近开口端的通孔与前横梁和后横 梁两端的通孔铰接,联轴节另一端的通孔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主动连杆的中部与中轴 两端靠近轴承座内侧的位置固定,两端设有定位孔的定位横梁平行设置在中轴两侧;主动连 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三连杆 的另一端穿过定位孔与齿条套筒固定;后横梁的中部设有第二电机的安装座,第二电机的输 出轴与后齿条啮合的第二齿轮固定。
所述联轴节共有四个,它们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的两端一一铰接。
所述第三连杆共有四支,它们的一端分别穿过定位横梁两侧的定位孔,与两端的齿条套 筒固定。
所述第二连杆共有四支,它们的一端分别与设在中轴两端的主动连杆的两端铰接,另一 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
所述齿条套筒共有两支,它们分别与前齿条和后齿条配合设置。
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首先传统的正常转向控制是,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 制齿轮齿条的运动,从而实现汽车前轮的左右转动;其次原地旋转和横向行走是通过电机来 带动一套连杆机构的运动,从而使与连杆机构相连的前、后齿条套筒相互靠近,当靠近到一 定位置时,四个轮子会转动相应的角度,使四个轮子的方位弧线刚好呈一个圆形,从而通过 控制各自轮毂电机的转向可以实现汽车的原地旋转,当齿条套筒继续靠近到最短距离时,四 个轮子相互平行并且与底盘横梁平行,因此通过控制各自轮毂电机的转向实现横向行走;另 外,通过控制方向盘使前轮转动一定角度,再通过后轮独立的转向控制电机控制后轮转动相 应角度,使前后轮呈同一斜度平行,从而实现电动汽车的斜向行走。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全转向机构只涉及到齿轮齿条间的传动,传动比会比较大,从而使转向比 较迅速敏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9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笼式结构车架的驾驶舱
- 下一篇: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非接触式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