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脂加工工艺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129078.9 申请日: 2016-12-09
公开(公告)号: CN108611188B 公开(公告)日: 2022-09-27
发明(设计)人: 邹焱;王慧云;王林林;郭永康;孙万云;易智伟;张梅 申请(专利权)人: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1B3/06 分类号: C11B3/06
代理公司: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代理人: 王洁
地址: 200137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油脂 加工 工艺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脂加工工艺,通过采用在3‑25℃条件下将油脂与碱接触的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油脂中赤霉烯酮的含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低的耗碱量及中性油损失,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为优异的赤霉烯酮脱除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脂加工领域,涉及一种油脂精炼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减低赤霉 烯酮的油脂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ZEN),又称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一类具有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结构的化合物,最初来自于得赤霉病的玉米,它是全世界污染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容忽视的毒害作用。人类长期摄入赤霉烯酮毒素可导致雌激素过多症,导致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病变以及功能障碍,如生殖器官异常红肿、发情症状持续出现、不易怀孕、易流产、畸死胎出现频率高等症状。

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小时才被完全破坏。玉米油是从玉米胚芽中榨取的食用油。玉米或玉米胚芽若储存不当,在阴暗潮湿或通风条件不良好的环境中,极易感染真菌,受到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污染。赤霉烯酮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易溶解在油脂中,经压榨过程进入玉米毛油中。若处理不当,无法将赤霉烯酮毒素降至安全范围内,极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及消费理念更新,对油脂消费更注重营养和健康,使具一定营养保健功能玉米油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油脂中,尤其是玉米油中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有必要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油脂中赤霉烯酮毒素脱除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脱除方法主要集中于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高温加热。高温下加热被霉菌污染的油脂,是一种传统的破坏毒素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耗费大量能源,而且可能会对油脂中的有益成分造成破坏。(许静.玉米赤霉烯酮脱毒剂的筛选及其脱毒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1-41.)2.辐照。辐照法对赤霉烯酮的去除有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会破坏营养物质的结构,而且辐照法处理量小、设备昂贵,不易于在大批量生产中实现,因此产业应用受到限制。(柳永振,朱风华,宁雪娇等.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3,15:3-13.)3.吸附法。吸附是通过吸附剂的疏水作用来达到不同程度地清除赤霉烯酮毒素的效果。此方法虽然在吸附毒素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油脂中其他有益物质存在吸附作用,降低了油脂本身的营养价值。 (柳永振,朱风华,宁雪娇等.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3,15:3-13.)

化学法主要包括:1.臭氧处理。McKenzie用臭氧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降解,在15s的时间里可以100%的降解赤霉烯酮。(McKenzie K S,Sarr A B,Mayurak,etal.Oxidative 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Mycotoxins Using a NovelSource of Ozone[J]. Food Chemical Toxicology,1997,35(8):807-820.)2.双氧水处理。Abd Alla等研究表明,在80℃的条件下,浓度10%的双氧水对赤霉烯酮的降解率可达83.9%。(Abd Alla E S.Zearalenone:Toxigenic Fungi and Chemical Decontaminationin Egyptian Cereals[J].Nahrung,1996,41(6):362-365.)以上氧化法对赤霉烯酮的降解效果明显,但氧化后生成的新产物的潜在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碱法。目前碱法脱除赤霉烯酮均采用高温碱炼的方式。裴亚晓等在温度55℃下,添加超量碱0.4%进行玉米油碱炼,结果表明赤霉烯酮的脱除率可达94.63%。高温碱炼对赤霉烯酮的降低效果较明显,但是耗碱量大导致中性油的损耗加大,生产得率大幅降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0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