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7260.2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1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広太;安田勇治;田端淳;铃木晴久;奥田弘一;舘野啓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0 | 分类号: | F16H57/00;B60K6/445;B60K6/543 |
代理公司: | 11225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邓玉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轴 转子轴 花键配合部 公差环 输出 动力传递系统 齿锤 填充 噪声 松弛 | ||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所述动力传递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轴;
第二旋转轴,其具有圆筒形状,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围绕共同的轴线布置;
配合部,在所述配合部处形成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上的外周齿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内周上的内周齿彼此配合且联接以便传递动力;
公差环,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外周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内周之间,其中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内周承插接合面,以及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第一外周承插接合面,所述第一外周承插接合面设置在以外周齿为基准的共同的轴线的方向上远离公差环的位置处;以及
第一承插接合部,其设置为使得所述内周承插接合面与所述第一外周承插接合面彼此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之间的未对齐,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第二外周承插接合面,所述第二外周承插接合面沿所述共同的轴线的方向设置在所述外周齿与所述公差环之间,以及
第二承插接合部,其设置为使得所述内周承插接合面与所述第二外周承插接合面彼此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轴线之间的未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差环容纳于布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上的环形槽中,并且所述公差环包括与所述第二旋转轴接触的向外定向的突起。
3.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所述动力传递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轴;
第二旋转轴,其具有圆筒形状,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围绕共同的轴线布置;
配合部,在所述配合部处形成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上的外周齿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内周上的内周齿彼此配合且联接以便传递动力;
公差环,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外周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内周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外周承插接合面,以及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第一内周承插接合面,所述第一内周承插接合面设置在以内周齿为基准的所述共同的轴线的方向上远离所述公差环的位置处;以及
第一承插接合部,其设置为使得所述外周承插接合面与所述第一内周承插接合面彼此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之间的未对齐,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第二内周承插接合面,所述第二内周承插接合面沿所述共同的轴线的方向设置在所述内周齿与所述公差环之间,以及
第二承插接合部,其设置为使得所述外周承插接合面与所述第二内周承插接合面彼此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所述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所述轴线之间的未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差环容纳于布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内周上的环形槽中,并且所述公差环包括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接触的向内定向的突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726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电池充电功率智能分配方法
- 下一篇:油井杆管侧向力测试仪及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