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杂交黄颡鱼的CH4酶切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4434.5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2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文秦超;荆慧芳;黎树;张修月;宋昭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58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邹翠;李斌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酶切鉴定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杂交 分子生物学 方法分析 基因片段 酶切位点 序列差异 杂交子代 测序 酶切 种间 鉴别 直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交黄颡鱼的CH4酶切鉴定方法,利用PCR扩增后的CH4基因片段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之间具有种间序列差异,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进行酶切,酶切位点为A↓AGCTT,采用RFLP方法分析鉴别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将形态上不易区分的杂种和纯种进行区分,具有实验快捷,操作简便,鉴定直观,无需测序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杂种的鉴定方法,具体涉及水产养殖黄颡鱼杂种的CH4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黄颡鱼属鱼类属于杂食性底层鱼类,以肉食为主,是鱼类进化中最发达的真骨鱼类之一。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瓦氏黄颡鱼 (Pelteobaggrus vachelli)均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两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重要的养殖鱼类。黄颡鱼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辽宁等流域,喜栖息于开敞水体,营底栖生活,湾沱、河底砾石河段都适合它们栖息,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其个体小、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瓦氏黄颡鱼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淮河、黄河及其支流,长期与大型河流相通的大型湖泊中也有分布,为底栖性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或湖泊静水环境中,1~3龄鱼生长快,之后相对缓慢,其个体在黄颡鱼属中最大,且肉质细嫩、刺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获得兼有以上两种鱼优良性状的苗种,王卫民等(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J].淡水渔业,2002.32(3):3-5) 开展了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育种试验,对杂交和自交的卵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赵文学等(黄颡鱼属物种的RAPD分子鉴定及杂种遗传分析[J].2006.30(1):101-105)进行了黄颡鱼属及其杂交种的种质鉴定,然而,该鉴定工作所采用的RAPD标记,受方法本身的限制,检测效率低且重复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这一方法的推广使用。鉴于此,有必要丰富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标记及鉴定技术,为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种的养殖和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鉴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种(本发明涉及的杂交种均为♀黄颡鱼X瓦氏黄颡鱼♂所产生的杂交种),提供了一种杂交黄颡鱼的CH4酶切鉴定方法,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将形态上不易区分的杂种和纯种进行区分。
本发明以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为研究对象,在黄颡鱼属鱼类中筛选了CH4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应用CH4基因片段的RFLP分析,成功鉴定了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杂交黄颡鱼的CH4酶切鉴定方法,利用PCR扩增后的CH4基因片段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之间具有种间序列差异,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进行酶切,酶切位点为A↓AGCTT,采用RFLP方法分析鉴别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
CH4基因片段是免疫球蛋白重链编码基因外显子的一部分,在近缘种间高度保守。本发明发现CH4基因片段在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存在种间序列差异,将CH4基因片段的RFLP分析用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鉴定,具有实验快捷,操作简便,鉴定直观,无需测序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杂交黄颡鱼的CH4酶切鉴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取待测鱼的组织样本,提取基因组DNA;
B、以提取到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在专用引物的引导下进行PCR扩增;
C、对扩增出的目的基因片段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进行酶切,酶切位点为A↓AGCT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44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