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2393.1 | 申请日: | 201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5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松浦范和;櫻田千寻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中,其侧梁(14)通过外伸叉架(15)连接于后车架(13),副车架(16)从下方安装于后车架(13),在副车架(16)搭载有燃料箱(17)。副车架(16)具备与外伸叉架(15)相向对的载荷传递部(66)。将输入至副车架(16)的冲击载荷F2经由载荷传递部(66)传递至外伸叉架(15)。将所传递的冲击载荷F2经由外伸叉架(15)分散至后车架(13)、侧梁(14)这2个部件。据此,既能抑制重量的増加又能承受冲击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车架从底架向车身后方延伸,副车架从下方安装于后车架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收纳燃料电池的收纳箱(stack case)设置于前底板的下方,副车架设置于收纳箱的车身后方。在副车架设置有贮氢罐,副车架和收纳箱的相对的表面形成为平坦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冲击载荷输入副车架,且副车架抵接于收纳箱。冲击载荷从副车架传递至收纳箱,所传递的冲击载荷分散至收纳箱的整体,由收纳箱承受。
但为了将冲击载荷分散至收纳箱的整体而由收纳箱承受该冲击载荷,需要提高收纳箱的强度及刚性,这又会妨碍对重量増加的抑制。
此外,已知有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中,副车架从下方设置于后车架,底部框架设置于副车架的车身后方。底部框架与副车架相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冲击载荷输入后车架,且底部框架抵接于副车架。冲击载荷从底部框架传递至副车架,所传递的冲击载荷由副车架承受。
但为了由副车架承受冲击载荷,需要将底部框架安装于后车架,但这又会妨碍对重量増加的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特许第3816418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特许第455925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重量的増加又能承受冲击载荷的车身后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底架(floor frame)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后车架从所述底架向车身后方延伸,在所述底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侧梁,侧梁(side sill)通过外伸叉架(outrigger)连接于所述后车架,副车架从下方安装于所述后车架,
该车身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具备与所述外伸叉架相向的载荷传递部,
所述副车架将输入至所述副车架的冲击载荷经所述载荷传递部传递至所述外伸叉架,将所传递的冲击载荷经所述外伸叉架分散至所述后车架、所述侧梁。
这样,将副车架从下方安装于后车架,而在副车架具备负荷载荷传递部。进而,使负荷载荷传递部与外伸叉架相向。因此,输入车辆的后部的冲击载荷经副车架传递至载荷传递部。所传递的冲击载荷经外伸叉架分散至后车架、侧梁。
据此,能够利用副车架、后车架及侧梁承受输入车辆后部的冲击载荷。通过由副车架承受冲击载荷,能够抑制后车架的弯曲部因冲击载荷而产生变形(弯曲)。
此外,以使副车架的载荷传递部与外伸叉架相对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利用后车架及侧梁等来承受冲击载荷。因此,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需要提高收纳箱的强度及刚性,及不必在后车架安装底部框架。据此,能够抑制车身后部结构的重量的増加。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优选所述外伸叉架以与所述载荷传递部相对的方式,从所述后车架的所述弯曲部的前倾斜部的下部向下方膨出,
并从所述前倾斜部的下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至所述侧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23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三轮式运载工具的车轮对准和前束角调节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全地形车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