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51699.5 | 申请日: | 2016-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5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吴上义;谢新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光 发光二极管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能发光的半导体电子元件,并且具有节能、省电、高效率、反应时间快、寿命周期时间长、且不含汞、具有环保效益等优点,近年已被普遍应用于照明。一般LED封装不仅要求能够保护LED芯片,而且还要透光等材料上的特殊要求、封装方法与结构。
一般封装技术中,利用不透明图案化基底,承载LED芯片(chip)与电极,通过金属导线将LED芯片与电极电连接后,在不透明基底与芯片上,以透明材料覆盖整个芯片、金属导线与不透明基底,固化后形成完成封装。由于封装必须使用透明材料,以利光线的射出,因此材料选择有限。目前LED封装常见的高分子胶体在长期照射UV(波长450nm以下)后会发生变质,造成穿透率下降,同时还会失去附着力,故在产品中后期的出光效益与品质都会有疑虑,无法提供UV LED长期的良好封装效果。
为能改善上述状况,现行市面产品发展出使用石英玻璃作为透镜材料,通过其在短波长下仍可维持高穿透率的特性,维持产品稳定的出光效益。但玻璃与基板间仍须使用胶体做为接合剂,长期使用后接合处胶体一样有变质风险,造成封装结构的密合性遭到破坏,造成芯片寿命大幅下降,同样无法提供UV LED长期的良好封装效果。
因此如何能改善上述问题,提升UV LED在长时间使用下仍具有良好的封装效果,同时保有高透光率,成为本发明所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包含具有电极的基材;芯片,设置于基材上,并电连接电极;透明保护罩,覆盖基材与芯片;附着 层,设置于基材与透明保护罩之间;以及光反射层,设置于透明保护罩与附着层之间,其中透明保护罩通过光反射层与附着层固定于基材上。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层直接附着于透明保护罩。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层的材料为金属。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的材料为金属,且光反射层与附着层共晶结合。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的材料为高分子树脂,且光反射层与附着层粘合。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第一凹槽,对应芯片,使芯片置于第一凹槽中。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靠近基材的表面,并且位于第一凹槽内的部分表面与基材分离。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材还包含:凹杯结构,以环绕芯片。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材还包含承载板,电极固定于承载板上,并穿通承载板以电性导通承载板的两侧;以及凹杯结构接触电极且与承载板分离。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第二凹槽,并且第二凹槽对应于凹杯结构与芯片,使凹杯结构与芯片置于第二凹槽中。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固定并接触于基材的承载板与电极的任一者。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靠近基材的表面,并且表面为平面。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接触并固定于凹杯结构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该透明保护罩形成有一凸出部,凹杯结构靠近透明保护罩的一侧形成有一凹陷部,其中凹陷部对应凸出部。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部与凹陷部均为环形。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固定于凹陷部中,光反射层固定于凸出部上。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层仅覆盖凹陷部的底面,光反射层仅覆盖凸出部的顶面。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芯片射出的光的波长为450纳米以下。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远离基材的弧形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包含具有电极的基材;芯片,设置于该基材上,并电连接该电极;透明保护罩,覆盖该基材与该芯片;以及金属层,设置于该透明保护罩靠近该基材的部分表面,其中该金属层与该电极共晶结合。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凹槽,对应于芯片,使芯片置于凹槽中。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保护罩具有靠近该基材的表面,并且位于凹槽内的部分表面与基材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516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元件
- 下一篇:发光元件载置用基体的制造方法及发光元件载置用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