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8938.2 | 申请日: | 2016-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1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纯;吴荣美;唐秀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0 | 分类号: | H01B11/00;H01B11/06;H01B7/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地址: | 22424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数字通信 电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包括缆芯以及包覆于缆芯上的总屏蔽层(6),在总屏蔽层(6)上包覆有外护层(7),所述缆芯由四对对绞线组(3)绞合而成,每一对绞线组(3)由两根绝缘单线绞合而成,绝缘单线包括有铜导体(1)以及从里向外依次包覆的实心内皮层(21)、中间泡沫层(22)和实心外皮层(23);在每一对绞线组(3)外均包覆有分屏蔽层(4),其特征在于:该分屏蔽层(4)搭接侧边被夹持于相邻两根绝缘单线之间而形成分屏蔽叠合线(8),该分屏蔽叠合线(8)与缆芯的绞合方向和绞合节距相同;相邻两对对绞线组(3)所对应的分屏蔽叠合线(8)相互错开设置;分屏蔽层(4)的搭接外伸侧边从分屏蔽叠合线(8)向外伸出长度为L1,该L1为分屏蔽层(4)包覆箔带宽度的10%~15%,分屏蔽层(4)的搭接内伸侧边从分屏蔽叠合线(8)向内延伸长度为L2,该L2为分屏蔽层(4)包覆箔带宽度的2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对对绞线组(3)所对应的分屏蔽叠合线(8)在电缆横截面上相互错开的角度为8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屏蔽层(6)为网状编织屏蔽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的四对对绞线组(3)的绞合方向相同,该四对对绞线组(3)的绞合节距不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在四对对绞线组(3)中间填充有填充绳(5)。
6.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频数字通信电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拉制铜导体:将实心软铜线拉制成直径为0.580mm±0.001mm的圆形铜导体,该铜导体的伸长率为24.5%±1.5%;
(2)、挤包绝缘层:在圆形铜导体上同时共挤三层结构的绝缘层而形成绝缘单线,绝缘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实心内皮层、中间泡沫层和实心外皮层,绝缘层总厚度为0.41 mm±0.03mm,其中中间泡沫层厚度为0.31 mm±0.03mm;绝缘单线的同心度大于99%,绝缘单线的椭圆度小于0.005mm;
(3)、绞合对绞线组:将绝缘单线两两相互绞合成四对对绞线组,该四对对绞线组的绞合方向相同,四对对绞线组的绞合节距分别为18.5mm、21mm、22.8mm和24mm;
(4)、包覆分屏蔽层:将铜箔带或铝箔带采用包覆模具包覆于对绞线组上形成分屏蔽层,分屏蔽层箔带两侧边相互重叠搭接;
(5)、绞合成缆:将四对包覆有分屏蔽层的对绞线组绞合成缆芯,缆芯的绞合节距为80 mm±5mm;缆芯绞合后每一对绞线组的分屏蔽层搭接侧边被夹持于 相邻两根绝缘单线之间而形成分屏蔽叠合线,该分屏蔽叠合线与缆芯的绞合方向和绞合节距相同;相邻两对对绞线组所对应的分屏蔽叠合线相互错开设置;分屏蔽层的搭接外伸侧边从分屏蔽叠合线向外伸出长度为L1,该L1控制为分屏蔽层包覆箔带宽度的10%~15%,分屏蔽层的搭接内伸侧边从分屏蔽叠合线向内延伸长度为L2,该L2控制为分屏蔽层包覆箔带宽度的20%~25%;在四对对绞线组的中间填充有填充绳;
(6)、编织总屏蔽层:在缆芯外以金属丝编织总屏蔽层;
(7)、在总屏蔽层上挤包外护层形成电缆成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泡沫层的发泡度为44%~50%,绝缘层的伸长率为400%,绝缘层的抗拉强度为12MPa,实心内皮层与铜导体的粘附力为6 N/㎜2~12N/㎜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对对绞线组所对应的分屏蔽叠合线在电缆横截面上相互错开9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屏蔽层由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层为低烟无卤护套料挤包层,该挤包层的厚度为0.55 mm±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893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支柱绝缘子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对称传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