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及其减振吸能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8802.5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95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卫振宇;陈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卫振宇;陈傲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5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项磊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梁 纵梁后段 前纵梁 减振 吸能 车身 安全性能 空腔结构 控制调节 吸振弹簧 支撑气缸 支撑作用 加强板 套接 整车 均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及其减振吸能控制方法,包括纵梁前段(1)及纵梁后段(2),所述纵梁前段(1)及纵梁后段(2)均为空腔结构,在所述纵梁前段内设有横截面为Z形的加强板(3),所述纵梁后段(2)内设有对所述纵梁前段(1)起调节支撑作用的支撑气缸(5),所述纵梁前段(1)可套接于所述纵梁后段(2)上,在所述纵梁前段(1)和纵梁后段(2)之间设有吸振弹簧(4)。本发明可根据碰撞的不同进行控制调节,以均衡车身前纵梁的强度及减振吸能作用,提高整车的使用及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及其减振吸能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整车的整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已得到各大主机厂及普通消费者的广泛重视。前纵梁是车身前段关键的碰撞安全结构件,起到减振吸能效果,动力总成也安装在纵梁上,因此纵梁受到很大的载荷。传统的纵梁结构往往是通过增大料厚或增加加强板数量来提高整体纵梁结构的强度与承载能力,这样设计的纵梁刚度值是恒定的。而在不同形式的碰撞事故中,车身前纵梁需根据碰撞的力度及方向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强度及吸能效果,保证前纵梁有足够强度的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减振吸能效果,才可提高整车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能。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前纵梁结构,无法同时适应各种不同形式的碰撞,制约了整车的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根据碰撞的不同进行控制调节,以均衡车身前纵梁的强度及减振吸能作用,提高整车的使用及安全性能的车身前纵梁及其减振吸能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车身前纵梁结构,包括纵梁前段及纵梁后段,所述纵梁前段及纵梁后段均为空腔结构,在所述纵梁前段内设有横截面为Z形的加强板,所述纵梁后段内设有对所述纵梁前段起调节支撑作用的支撑气缸,所述纵梁前段可套接于所述纵梁后段上,在所述纵梁前段和纵梁后段之间设有吸振弹簧。
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发明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
所述纵梁后段周向上设有夹层,在所述夹层内设有气囊。
所述纵梁后段上设有感应侧边冲击压力的压力传感器Ⅱ,控制器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Ⅱ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气囊充放气速度。
所述支撑气缸前端设有感应前端冲击压力的压力传感器Ⅰ,控制器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支撑气缸运动。
所述纵梁后段上设有感应吸振弹簧4压缩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连接至控制器。
所述纵梁后段的后端设有挡板,所述支撑气缸连接支撑于所述挡板上。
所述吸振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纵梁前段上,另一端连接推进板,在纵梁后段前端设有卡接所述推进板的限位槽,所述支撑气缸活塞杆端连接所述推进板,支撑气缸运动带动所述推进板沿限位槽移动。
所述吸振弹簧置于设在所述纵梁后段前端的凸台座内,所述纵梁前段外壁面上设有向后运动可压接于所述吸振弹簧上的卡环,所述支撑气缸活塞杆端连接所述纵梁前段。
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的减振吸能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如汽车前端受轻微冲击碰撞,所述纵梁前段向后移位,所述吸振弹簧压缩吸能;如碰撞力增大,所述吸振弹簧瞬间被压缩至底位,所述控制器接收位置传感器的位置信号,控制所述支撑气缸活塞杆端向后运动,带动所述推进板向后移动,所述吸振弹簧伸缩释放,所述纵梁前段受惯性再次向后移动,所述吸振弹簧可再一次压缩吸能;所述压力传感器Ⅰ感应冲击压力信号,如冲击压力值大于设定值,控制器即进一步控制所述支撑气缸带动推进板移动至所述限位槽最底点后,所述支撑气缸锁紧,此时吸振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对所述纵梁前段产生一个向后的拉力,配合冲击惯性,所述吸振弹簧快速溃变吸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卫振宇;陈傲,未经卫振宇;陈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88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传动矿用自卸车车架分体式龙门梁
- 下一篇:车辆安全限制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