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延缓维生素C降解和去除重金属铅的果蔬汁改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5751.0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4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翟齐啸;陈卫;田丰伟;王刚;刘小鸣;张秋香;范大明;赵建新;张灏;殷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2/02 | 分类号: | A23L2/02;A23L29/00;A23L5/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耿晓岳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延缓 维生素 降解 去除 重金属 果蔬汁 改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延缓维生素C降解和去除重金属铅的果蔬汁改良方法,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是将植物乳杆菌CCFM8661添加至果蔬汁处理36h或3h后,通过一次简单的离心,即可使果蔬汁中的重金属铅去除率达40.23%至91.11%,并显著延缓了果蔬汁的维生素C降解。本发明方法为食品中重金属减除和维生素C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延缓维生素C降解和去除重金属铅的果蔬汁改良方法,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铅是一种很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其在环境中分布广泛,铅的毒性与其化合物的形态和溶解度有关,毒性持续时间长,不易排出,主要涉及造血、心血管、消化、泌尿、免疫等系统。在任何浓度和水平下的铅都不是人体和动物生长所必需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药的使用,铅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在中国、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铅中毒已成为一项严重危害健康的安全问题,而矿工、焊工、油漆工等一些特殊职业群体体内铅蓄积和中毒的风险尤为巨大。截止到2013年,全球可能暴露在含铅量过高的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人群数量达到1.2亿,有80个国家的儿童有血铅浓度偏高的问题,以铅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影响某些地区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境卫生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草莓、梨、柑橘、番茄及黄瓜等果蔬极易发生重金属铅的蓄积,导致相关果蔬制品铅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而目前,针对果蔬中铅元素的去除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离子交换或化学沉淀法存在成本过高或可能引入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风险。因此,开发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去除果蔬汁中铅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现今有关于利用益生菌去除果蔬汁中重金属含量的专利和研究还很少。
另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铅暴露会导致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上升,进而造成氧化损伤及相关的组织病变,这也是铅对机体的主要致毒机制。维生素C能够显著地缓解氧化应激水平上升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解,若能增强果蔬汁的抗氧化能力,则能使消费者通过摄入果蔬汁而更好地对抗铅毒性。然而发酵菌株会对维生素C的降解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对果蔬汁进行改良以同时延缓维生素C降解和去除重金属铅,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应用植物乳杆菌CCFM8661(即CGMCC NO.5494),开发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去除果蔬汁中铅并延缓维生素C的降解。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果蔬汁高效改良方法,所述改良是指同时降低维生素C降解率和去除果蔬汁中重金属铅的含量;所述方法是向果蔬汁中添加植物乳杆菌CGMCC NO.5494处理,处理结束后离心去除菌体。
植物乳杆菌CGMCC NO.5494,是发明人在前期工作中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发酵奶酒中筛选的到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CCFM8661,于2011年11月29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NO.5494。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是添加活化后的植物乳杆菌CGMCCNO.5494的菌泥或菌悬液至终浓度为1.1×107至1.7×107cfu/mL。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是在37℃下处理36h或3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具体是:将植物乳杆菌CGMCC NO.5494活化后,离心洗涤,重悬于生理盐水,然后按照终浓度1.1×107至1.7×107cfu/mL的接种量加入果蔬汁中,于37℃下处理36h或3h,然后8000×g离心20min,取上清,即为改良后的果蔬汁。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果蔬汁是草莓、梨汁或者柑橘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57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