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EMS芯片的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6817.1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8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郭士超;周显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81C1/00 | 分类号: | B81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汉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0 | 代理人: | 朱海波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ems 芯片 封装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元器件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机电系统)芯片的封装结构及封装 方法。
背景技术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机电系统)是在传统集 成电路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通过制作微米尺度的机械结构来 实现传感或驱动功能。由于其大小与常规的毫米或者厘米的功能模块之间 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封装来实现电信号在不同尺度的模块间的 相互传递,在实现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封装本身要尽可能减小对MEMS芯 片的影响,同时还要保护MEMS芯片不受外部环境干扰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MEMS芯片的封装主要有: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封装、采用陶 瓷材料进行封装和采用塑料材料进行封装三种方式。其中,陶瓷封装由于 其导热性能好,气密性好等优点被广泛使用。MEMS芯片的封装结构通常 包括封装外壳、固定基座、将MEMS芯片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焊料或贴 片胶以及盖层,通过将MEMS芯片焊接或粘贴在固定基座上实现传感器 或驱动器的固定。但是不论采用何种封装材料,这种结构均存在一个很大 的缺陷,即封装结构会不可避免的向MEMS芯片施加应力,极大地降低 传感器或驱动器的性能,严重时甚至使其失效,具体阐述原因如下:
由于MEMS芯片器件的核心功能由其内部的微小可动部件来实现, 因此封装时必须考虑封装引起的应力对传感器或驱动器的器件性能造成 的影响。现在主流的MEMS芯片大多由硅材料制成,而传统的陶瓷封装 方式中所采用的陶瓷多为氧化铝、氮化铝,该材料与MEMS芯片的材料 (硅)的热膨胀系数差别较大,当封装时或封装后的器件温度发生变化时, 不同材料的收缩或膨胀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应力失配就会导致MEMS 芯片的封装外壳以及MEMS芯片本身发生变形,进而影响MEMS芯片里 面的微米尺度的机械结构性能,甚至直接导致MEMS芯片器件失效。此 外,封装外壳与外界相连,亦有可能将一些不必要的外部环境干扰,例如, 震荡、冲击和应力等传递到MEMS芯片之上。
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封装方法来解决封装所带来的应力和外部环 境干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MEMS芯片的封装结构及封 装方法,减小封装应力和外部环境干扰对MEMS芯片器件性能造成的影 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MEMS芯片的封装结构,包括:
外壳,用于放置所述MEMS芯片;
引线,用于牵引所述MEMS芯片,使其悬浮在外壳内部,不与外壳 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基板和盖层,所述基 板用于固定待封装的MEMS芯片,所述盖层和基板构成密封腔体,用于 密封所述MEMS芯片。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MEMS芯片与所述基板平 行。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引线为金属引线,用于实现 MEMS芯片与外壳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金属引线的材料为金、铜、 铝、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或包含上述一种或几种材料在内的金属合 金。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金属引线的直径为1~100μm。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引线的数目大于等于两条; 其中,所述引线的数目为偶数;其中,所述引线关于芯片对称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封装结构还包括:阻滞填充 物,用于填充所述外壳与MEMS芯片之间的空隙。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阻滞填充物为电绝缘物质; 其中,所述阻滞填充物为可流动的凝胶类、油类。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外壳上具有注油孔,用于向 密封腔体内注入阻滞填充物。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引线所能承受的最小力的和 大于MEMS芯片的重力。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MEMS芯片传感器或驱动器的封装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外壳,在所述外壳底部形成预固定装置;
b.将MEMS芯片固定在所述预固定装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6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