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6573.4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7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肖超;马奉林;任传兵;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4 | 分类号: | B60R21/0134;B60Q1/5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预警 保护 功能 追尾 安全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行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事故是由于追尾造成的,而大部分追尾是由于前车的紧急制动造成的。有越来越多的汽车装载了前向防碰撞系统,当前向防碰撞系统发出报警时,本车驾驶员会在1-2秒之内实行紧急制动,这样对后车来说反应时间非常短,很可能造成本车被追尾。如果本车能够在紧急制动之前及时向后车发出报警,让后方车辆的驾驶员能够更早地发现危险,便能有效减少后追尾事故的发生。当后追尾无法避免时,若能在碰撞发生前完成乘员安全装置的碰撞保护准备,便能极大地减少碰撞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系统及方法,以减少后追尾的发生,当后追尾无法避免时,能减少碰撞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伤害。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系统,包括雷达控制器单元、灯光控制器单元、危险警示灯、人机交互单元、主动安全带单元和主动座椅单元;
所述雷达控制器单元用于连续探测后方车辆相对于本车的速度和距离,并计算出后方车辆与本车之间的预碰撞时间TTC,将预碰撞时间TTC与预设的第一碰撞时间Tmax和第二碰撞时间Tmin进行比较,当TTC>Tmax时,则认为不会发生后追尾,当Tmin<TTC≤Tmax,则认为有可能发生后追尾,并发出第一级报警指令,当TTC≤Tmin时,则认为后追尾难以避免,并发出第二级报警指令;
所述灯光控制器单元基于所述第一级报警指令、第二级报警指令驱动所述危险警示灯快速闪烁,该灯光控制器单元分别与雷达控制器单元、危险警示灯连接;
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基于所述第一级报警指令、第二级报警指令发出对应图像及声音报警,该人机交互单元与雷达控制器单元连接;
所述主动安全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二级报警指令控制安全带的自动收紧与限位,该主动安全带单元与雷达控制器单元连接;
所述主动座椅单元基于所述第二级报警指令自动将座椅及头枕调整到最优防碰撞状态,该主动座椅单元与雷达控制器单元连接。
所述危险警示灯设置在汽车尾部,该危险警示灯能以2~4Hz的频率快速闪速。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预警和保护功能的防后追尾安全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所述雷达控制器单元连续探测后方车辆相对于本车的速度和距离,并计算出后方车辆与本车之间的预碰撞时间TTC;
步骤二、所述雷达控制器单元将所述预碰撞时间TTC与预设的第一碰撞时间Tmax和第二碰撞时间Tmin进行比较:
当TTC>Tmax时,则认为不会发生后追尾;
当Tmin<TTC≤Tmax,则认为有可能发生后追尾,并发出第一级报警指令,所述灯光控制器单元基于该第一级报警指令驱动所述危险警示灯快速闪烁,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基于该第一级报警指令发出对应图像及声音进行报警;
当TTC≤Tmin时,则认为后追尾难以避免,并发出第二级报警指令,所述灯光控制器单元基于该第二级报警指令驱动所述危险警示灯快速闪烁,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基于该第二级报警指令发出对应图像及声音进行报警,所述主动安全带单元基于该第二级报警指令控制安全带的自动收紧与限位,所述主动座椅单元基于该第二级报警指令自动将座椅及头枕调整到最优防碰撞状态。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危险警示灯向后方存在追尾危险的车辆发出预警信息,让后方车辆的驾驶员能够更早地发现危险,使后方车辆的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驾驶操作,故能够有效减少后追尾事故的发生;
(2)当后追尾难以避免时,能够在碰撞发生之前自动调整好主动安全带、主动座椅,能够在碰撞过程中对乘员和驾驶员提供较好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其中:1、雷达控制器单元,2、灯光控制器单元,3、危险警示灯,4、人机交互单元,5、主动安全带单元,6、主动座椅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65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气胎装置
- 下一篇:汽车防窒息检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