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元件、液晶组合物及液晶取向膜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1608.1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2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古里好优;斋藤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恩智株式会社;捷恩智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9K19/08;C09K19/12;C09K19/20;C09K19/30;C09K19/34;C09K19/42;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艳;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大手町二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元件 液晶 组合 取向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响应时间短、电压保持率大、阈电压低、对比度大、寿命长、闪烁率小等特性的液晶显示元件、液晶组合物及液晶取向膜。所述液晶显示元件包含:电极组群,形成于经对向配置的一对基板的其中一者或两者上;多个有源元件,与电极组群连接;液晶取向膜,形成于一对基板各自的对向的面上;以及液晶组合物,夹持于一对基板间,其中液晶取向膜含有由具有可光分解的基的聚酰胺酸所衍生的聚合体,液晶组合物含有选自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R1为碳数1至12的烷基等;环A为1,4‑亚环己基、1,4‑亚苯基等;Z1为单键等;X1及X2为氢或氟;Y1为氟等;a为1、2、3或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元件、所述元件中使用的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组合物以及液晶取向膜。特别涉及具有扭转向列(twisted nematic,TN)、光学补偿弯曲(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OCB)、共面切换(in-plane switching,IPS)、边缘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电场感应光反应取向(field-induced photo-reactivealignment,FPA)等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聚合物稳定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元件中,基于液晶分子的运作模式的分类为:相变(phase change,PC)、扭转向列(twisted nematic,TN)、超扭转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电控双折射(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ECB)、光学补偿弯曲(opticallycompensated bend,OCB)、共面切换(in-plane switching,IPS)、垂直取向(verticalalignment,VA)、边缘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电场感应光反应取向(field-induced photo-reactive alignment,FPA)等模式。基于元件的驱动方式的分类为无源矩阵(passive matrix,PM)与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AM)。PM被分类为静态式(static)、多路复用式(multiplex)等,AM被分类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金属-绝缘体-金属(metal insulator metal,MIM)等。TFT的分类为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及多晶硅(polycrystal silicon)。后者根据制造步骤而分类为高温型及低温型。基于光源的分类为利用自然光的反射型、利用背光的透过型、以及利用自然光及背光此两者的半透过型。
液晶显示元件含有具有向列相的液晶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具有适当的特性。通过提高所述组合物的特性,可获得具有良好特性的AM元件。将所述两者的特性中的关联归纳于下述表1中。基于市售的AM元件来对组合物的特性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向列相的温度范围与元件可使用的温度范围相关联。向列相的优选上限温度为约70℃以上,而且向列相的优选下限温度为约-10℃以下。组合物的粘度与元件的响应时间相关联。为了以元件显示动态图像,优选为响应时间短。理想为短于1毫秒的响应时间。因此,优选为组合物中的粘度小。更优选为低温下的粘度小。
表1.组合物与AM元件的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恩智株式会社;捷恩智石油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捷恩智株式会社;捷恩智石油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16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