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和一种重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1124.0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2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郭春雷;王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15 | 分类号: | F16L1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李轩;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压缩机 出气 制动 软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卡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和一种重卡。
背景技术
重卡上的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是其制动系统中不可缺少且重要的零部件。由于发动机与底盘的振幅和频率不同,因此发动机上的空气压缩机与底盘上的制动硬管之间需要使用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进行连接,以有效地削弱、吸收两者之间的不同振幅和频率。
如图1所示,现有重卡的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通常包括内层聚四氟乙烯层12和外层不锈钢编织层11,由于聚四氟乙烯层12易老化,使得该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易断裂,从而使得该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可靠性较低;同时,该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能够弯曲的弧度过小,从而使得不能够方便地对其走向进行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可靠性较低,不能够方便地对其走向进行布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其包括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所述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包括无缝不锈钢波纹管、不锈钢编织网,所述不锈钢编织网包覆在所述无缝不锈钢波纹管的外表面上;所述无缝不锈钢波纹管的端部具有焊接段,所述焊接段用于与接头的波纹管安装端相焊接;所述不锈钢编织网的端部用于与所述接头的第一环形凸起相焊接。
优选地,其还包括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套装在所述不锈钢编织网的端部的外表面上,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接头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波纹管安装端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均与所述焊接段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缝不锈钢波纹管上与所述不锈钢编织网相抵接的部位为波峰部,两相邻所述波峰部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优选地,所述无缝不锈钢波纹管包括多个凸起结构和多个凹陷结构,一个所述凹陷结构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结构相连接,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凹陷结构为轮廓特征相同的抛物线结构。
一种重卡,其包括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所述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其无缝不锈钢波纹管不易老化,使得其不易出现断裂,有效地延长了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使用寿命,从而使得该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可靠性较高;同时,无缝不锈钢波纹管能够弯曲的弧度较大,从而大大地方便了对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走向进行布置,有效地节省了安装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卡包括上述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由于上述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含上述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的重卡也应具有相应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的一端与接头在安装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
11、不锈钢编织层12、聚四氟乙烯层21、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
22、无缝不锈钢波纹管23、不锈钢编织网31、接头
32、第一环形凸起33、第二环形凸起34、环形凹槽
35、导向套筒36、波纹管安装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重卡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结构,其包括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21。其中,空气压缩机出气制动软管21包括无缝不锈钢波纹管22、不锈钢编织网23,不锈钢编织网23包覆在无缝不锈钢波纹管22的外表面上;无缝不锈钢波纹管22的端部具有焊接段,焊接段用于与接头31的波纹管安装端36相焊接;不锈钢编织网23的端部用于与接头31的第一环形凸起32相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11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器件
- 下一篇: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