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用抗真菌药物组合物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62951.4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6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 发明(设计)人: | 郭云珍;欧阳旭;王斌;孙占国;卢建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恩成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1/4178 | 分类号: | A61K31/4178;A61K9/06;A61P31/10;A61K31/13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用 真菌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外用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含特比萘芬或其药用盐和舍他康唑或其药用盐的外用抗真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浅部真菌感染是致病真菌侵犯皮肤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所导致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其他常见致病菌还有马拉色菌和念珠菌等。浅部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包括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等,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真菌病。近年来,由于肥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滥用、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到洗浴等公共场所频率的增加、宠物饲养的流行、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的增多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临床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手足癣和体癣的增多尤为明显。对于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感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首选外用抗真菌药物。
皮肤癣菌等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来源于3个属,即毛癣菌属(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表皮癣菌属(即絮状表皮癣菌)、小孢子菌属(如铁锈色小孢子菌、大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近年来,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趋势,也已成为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据浅部真菌病的菌种分析,虽然不同地区的浅部真菌病致病菌会有差异,但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又称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为甲癣、手足癣、体癣和股癣的主要致病菌;在大连地区,犬小孢子菌也是甲癣、手足癣、体癣和股癣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四川和新疆的浅部真菌病主要致病菌种还包括断发毛癣菌;在部分地区,絮状表皮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也属于浅部真菌病的重要致病菌种。甲癣的主要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花斑癣,又称花斑糠疹,是由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
目前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外用药物有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等)、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吗啉类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和其他类(如:复方水杨酸苯胺甲酯乳膏、吡硫翁钠乳膏、水杨酸氧化锌软膏等),另外还有抗真菌复方制剂,如复方酮康唑软膏(主成分为酮康唑和丙酸氯倍他索)、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其中咪唑类与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使用最为普遍。
咪唑类药物的抗真菌机制为: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羊毛甾醇脱甲基酶,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缺失,最终导致真菌死亡。这类药物抗菌谱 广,有效率高,但近年来耐药性也在逐渐产生,而且由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理中需要细胞色素P450参与,而此酶是很多种药物的主要代谢酶,故在使用咪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要全面了解患者合并使用的药物,预估体内药物水平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能通过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细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早期步骤,引起麦角固醇的缺乏以及角鲨烯在细胞内的聚集,从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值)相当,是一种杀真菌药物。
目前对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治愈率低;治疗周期较长,一般为2~4周或更久,患者使用依从性差,导致产生耐药性,无法彻底治愈、复发率高,迁延不愈,许多患者饱受折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恩成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恩成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29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