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6894.2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0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李崇华;石钊;谢治;李泽平;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李发军 |
地址: | 411207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管道 测试系统 多功能阀 截止阀 压力表 进气 测试 测试工装 出气 车用 进液 减压阀 分支管道 安全阀 小气瓶 阀口 阀门 气瓶 连通 | ||
1.一种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包括具有气相接头(23)、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的测试工装(1),装在测试工装(1)上的多功能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多功能阀(20)的相应阀口进行气态测试的气态测试系统和进行液态测试的液态测试系统;
所述气态测试系统包括一端与气瓶(31)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多功能阀(20)的相应进气阀口连通的进气测试管道,一端与多功能阀(20)的相应出气阀口连通、另一端排空的出气测试管道;所述进气测试管道上装有减压阀(34)、安全阀(37)、多个截止阀(32,39,42)和多个压力表(33,35,41),该进气测试管道还通过装有截止阀(38)的小气瓶分支管道与一小气瓶(40)连通;所述出气测试管道上装有压力表(39)和截止阀(41);
所述液态测试系统包括一端与恒压水泵(51)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多功能阀(20)的相应进液阀口连通的进液测试管道,一端与多功能阀(20)的相应出液阀口连通、另一端排空的出液测试管道;所述进液测试管道上装有截止阀(51,58)和压力表(57),所述出液测试管道上装有压力表(59)和截止阀(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工装(1)包括台板(21),装在台板(21)上的用于安装多功能阀(20)的安装板(22)以及装在台板(21)上的气相接头(23)、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测试管道上装有稳压水箱(54)和流量计(5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水箱(54)上装有压力表(53)和截止阀(52)。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阀(20)包括阀体(2),设置在阀体(2)上的液位计接头组件(3)、回气截止阀组件(4)、充液止回阀接头(5)、出液截止阀(6)、过流阀接头(7)、节气阀组件(8)、主安全阀(11)、次安全阀(12)、压力表(13)、出气接头(14)、节气阀密封垫(15)、节气阀堵头(16)、内止回阀(17)、衬套(18)、密封件(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上开有充液内部入口(B)、用气入口(A)、用液入口(C)、过流阀接口(N)、充液外部入口(I)、回气接口(M);所述充液内部入口(B)上装有充液止回阀组件,所述用气入口(A)上装有转换接头,所述过流阀接口(N)上装有过流阀接头,所述充液外部入口(I)上装有充液止回阀接头,所述回气接口(M)上装有回气截止阀接头。
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4或6之一的车用LNG气瓶多功能阀测试系统对多功能阀进行测试的方法,所述多功能阀(20)包括阀体(2),设置在阀体(2)上的液位计接头组件(3)、回气截止阀组件(4)、充液止回阀接头(5)、出液截止阀(6)、过流阀接头(7)、节气阀组件(8)、主安全阀(11)、次安全阀(12)、压力表(13)、出气接头(14)、节气阀密封垫(15)、节气阀堵头(16)、内止回阀(17)、衬套(18)、密封件(19);所述阀体(2)上开有充液内部入口(B)、用气入口(A)、用液入口(C)、过流阀接口(N)、充液外部入口(I)、回气接口(M);所述充液内部入口(B)上装有充液止回阀组件,所述用气入口(A)上装有转换接头,所述过流阀接口(N)上装有过流阀接头,所述充液外部入口(I)上装有充液止回阀接头,所述回气接口(M)上装有回气截止阀接头;其特征在于,对多功能阀进行测试包括回气截止阀常温高低压气密性试验、出液截止阀(6)常温高低压气密性试验、过流阀工作试验、充液止回阀性能试验、节气阀常温动作性能试验、多功能阀常温气密性试验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
1)所述回气截止阀常温高低压气密性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a)卸掉多功能阀的节气阀组件(8);
b)将节气阀密封垫(15)和节气阀堵头(16)固定在节气阀组件(8)的阀盖螺纹连接处;
c)卸掉主安全阀(11)和次安全阀(12),并用堵头将螺口密封;
d)将液位计接头组件(3)的两个接头部位密封;
e)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测试工装(1)的气相接头(23)连接,出气测试管道的进气口(E)与多功能阀回气接口(M)连接;
f)关闭气态测试系统中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和小气瓶分支管道的截止阀(38),打开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39),调节减压阀(34)的出口压力为0.04-0.06MPa,同时将回气截止阀组件(4)分别处于关闭或任意开启状态,保压至少1min无泄漏;
2)所述出液截止阀常温高低压气密性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a)卸掉多功能阀的节气阀组件(8);
b)将节气阀密封垫(15)和节气阀堵头(16)安装到固定在节气阀组件(8)的阀盖螺纹连接处;
c)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测试工装(1)的出液接头(25)连通,出气测试管道的进气口(E)与多功能阀的过流阀接口(N)连通;
d)关闭气态测试系统中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和小气瓶分支管道的截止阀(38),打开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39),调节减压阀(34)的出口压力为0.04-0.06MPa,同时将回气截止阀组件(4)分别处于关闭和任意开启状态,保压至少1min无泄漏;
3)过流阀工作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a)卸掉多功能阀的节气阀组件(8);
b)将节气阀密封垫(15)和节气阀堵头(16)安装到固定在节气阀组件(8)的阀盖螺纹连接处;
c)将液态测试系统的进液测试管道的出液口(J)与测试工装(1)的出液接头(25)连通,出液测试管道的进液口(H)与多功能阀的过流阀接口(N)连通;
d)打开出液截止阀(6);
e)关闭液态测试系统的进液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55,58)和出液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50),开启恒压水泵(51)待压力稳定后,开启进液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55)和出液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50),然后缓慢开启进液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58),并逐步增加试验介质的流量,直到过流阀自动关闭,在过流阀关闭的瞬间记录试样两侧的压力差,并通过流量计读取过流阀自动关闭时的流量;
f)过流阀自动关闭后,重新缓慢打开液态测试系统的各个截止阀,观察试验介质是否能正常流出;
4)所述充液止回阀性能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4.1)、泄漏试验:
a)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测试工装(1)的进液接头(24)连通,多功能阀(20)的充液外部入口(I)连接测试软管;
b)打开气态测试系统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39),关闭和小气瓶分支管道的截止阀(38),调节减压阀(34)的出口压力为0.04-0.06MPa,检查充液外部入口(I连接测试软管是否存在泄漏;
4.2)、密封试验:
a)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多功能阀(20)的充液外部入口(I)连接;
b)封闭测试工装(1)的进液接头(24);
c)向多功能阀(20)内充满试验介质,逐渐加压到规定的试验压力,检查多功能阀(20)的密封情况;
5)、所述节气阀常温动作性能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a)将节气阀组件(8)、主安全阀(11)和次安全阀(12)装配到位;
b)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测试工装(1)的气相接头(23)连接,出气测试管道的进气口(E)与多功能阀的过流阀接口(N)连通;
c)关闭回气截止阀组件(4),打开出液截止阀(6),封闭测试工装(1)的出液接头(25);
d)打开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39)、小气瓶分支管道的截止阀(38)和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逐步调节减压阀(34)的出口压力,直到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的出气口(F)有气体出现,同时通过压力表(35,41)记录此时的压力值;
e)关闭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直到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的出气口(F)无气体出现,同时通过压力表(35,41)记录此时的压力值;
6)、所述多功能阀常温气密性试验包括如下步骤:
a)将气态测试系统的进气测试管道的出气口(D)与测试工装(1)的气相接头(23)连接,打开多功能阀(20)的回气截止阀组件(4)和出液截止阀(6),封闭测试工装(1)的进液接头(24)和所述多功能阀(20)的回气接口(M)与过流阀接口(N);
b)打开气态测试系统中进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32,39)、小气瓶分支管道的截止阀(38)和出气测试管道上的截止阀(42),逐步调节减压阀(34)的出口压力为1.3-1.8MPa,保压至少10min;
c)检查多功能阀(20)的螺纹连接处和外表面是否存在漏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689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