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装置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33590.0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4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宋杨;宋光辉;崔俊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20/13 | 分类号: | B60W20/13;B60W10/06;B60W10/08;B60K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程式 电动汽车 动力装置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多个功率跟 随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车采用分布式动力系统,其动力源采用单跟随器系 统。单跟随器电动汽车存在如下缺点:
(1)汽车动力性不足,驾乘体验较差,适用车型较少,市场推 广难度大。
(2)发动机有效工作效率低,综合油耗高,使用成本较高;
(3)整车布置困难、机械传递效率低、动力性差不能满足车辆 复杂的使用环境。
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CN104477166A,授权公开日2014年11月 21日,公开了一种增程器功率输出控制系统,包括增程器和增程器 控制器,增程器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通过 机械连接;增程器与增程器控制器相通讯;其中:增程器对增程器控 制器的输入量包括:发动机转速、发电机的电压以及电流信号;增程 器控制器对增程器的输出量包括:发动机的喷油量及点火角、节气门 开度、发电机的转矩信号。该发明的不足之处是,电能损耗高,动力 电池寿命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单跟随器电动汽车 动力差、有效工作效率低和综合油耗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以功率跟 随装置作为主要能源,动力电池作为辅助后备能源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动力装置及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装置,包括动力电池组、第一发动机、 第一发电机、第二发动机、第二发电机、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器、电 池管理芯片、直流降压器、电源分配单元、减速器和逆变器;第一发 动机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一发电机连接,第二发动机通过连接机构与第 二发电机连接,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均与逆变器电连接,电源分 配单元分别与驱动系统、直流降压器、逆变器、动力电池组和整车控 制器电连接;整车控制器分别与电池管理芯片、驱动系统、电源分配 单元、直流降压器、第一发动机和第二发动机电连接;电池管理芯片 与动力电池组电连接,驱动系统、减速器和汽车的至少2个车轮依次 机械连接。
第一发动机和第一发电机构成一个增程器,第二发动机和第二发 电机构成另一个增程器。本发明也可以包括2个以上的增程器。
本发明的驱动系统包括若干个驱动电机,各个驱动电机通过传动 装置带动汽车的2个或4个车轮运动,第一发动机和第二发动机用于 提供发电机发电的动力。
本发明的整车控制器中设有动力电池组的SOC状态参数下限值 A、动力电池组的最大输出功率P1、第一发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P2;
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整车控制器循环检测车辆运行需求功率P3、 动力电池组的SOC值状态参数;
当P1<P3时,整车控制器控制第一发动机和第一发电机工作; 当(P1+P2)<P3时,整车控制器控制第一发动机、第一发电机,第 二发动机、第二发电机工作;
本发明的动力性更强,适用车型更多,发动机有效工作效率较高, 综合油耗低,有效降低使用成本;机械传递效率高、电池容量小、重 量轻、成本低,电池充放电频率低、寿命长,能量损耗少、效率高、 油耗低、排放低。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主动盘、从动盘和压环;所述从动 盘包括内圈盘和设于内圈盘外围的外圈盘,外圈盘和内圈盘之间设有 缓冲卡接结构;所述主动盘与发动机相连接,设于内圈盘中央的转轴 孔与发电机的转轴相连接,压环位于靠近发电机一侧的外圈盘边缘 上,压环通过贯穿压环、主动盘和外圈盘的若干个连接件与主动盘和 外圈盘均连接。
连接机构的结构使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具有更好的传动性能,缓 冲卡接结构在将外圈盘的转动传递给内圈盘的同时,可以缓冲发动机 的震动,发电机的转速可以在1000至4000转之间变换,从而使整流 器输出的功率可调。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卡接结构包括由设于内圈盘和外圈盘相对侧 面上的若干个相对应的凹槽构成的各个容纳槽,设于每个容纳槽的位 于内圈盘和外圈盘前后表面的各个边缘上的挡板,和设于每个容纳槽 中的压缩弹簧;每个挡板均向容纳槽内侧倾斜,各个容纳槽等间隔分 布,每个压缩弹簧均沿内圈盘的同心圆的圆周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35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