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0983.2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8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罗金;王伟;潘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9/06 | 分类号: | B63B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鳍板 控制程序 船舶 节能 定位偏差 实测 坞修 艉轴 焊接工艺程序 安装位置线 全站仪测量 最大程度地 割除 安装区域 船坞周期 定位安装 轮廓线型 三维坐标 实时跟踪 坐标运算 船坞 可控 外板 向量 焊接 三维 关联 编制 建造 制定 | ||
1.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艉轴毂外板轮廓线型实测:编制测量表格,通过实测艉轴毂外板轮廓肋位线型,得到外板轮廓肋位真实数据,利用CAD软件重新绘制实测的艉轴毂外板轮廓线型;
(2)鳍板中线面与艉轴毂外板轮廓交线放样:参照鳍板安装位置,将鳍板中线面在艉轴轮廓肋位线型上进行放样,求出相贯线与肋位线型的交点坐标,最终在实船的艉轴轮廓上划出安装位置线;
(3)确定鳍板定位标记点坐标:在鳍板上确定好定位标记点,根据鳍板的安装位置,利用空间向量公式计算标记点三维坐标;
(4)制作划线钢板:将重新绘制的艉轴毂外板轮廓线型,导入到TRIBON软件集成系统中得到切割划线程序,利用等离子数控切割机制作划线钢板;
(5)平台阶段修割鳍板余量:利用划线钢板,根据节能鳍的设计安装位置要求,固定于胎架上、将艉轴毂外板轮廓线型反投影至鳍板上,得到鳍板与艉轴轮廓的相贯线,参照该相贯线修割鳍板余量;
(6)编制鳍板定位偏差控制程序:利用空间向量计算方法,得出鳍板的定位偏差公式,编制计算偏差程序;
(7)鳍板船坞阶段定位:利用标记点的定位数据及偏差计算程序,将鳍板吊入船坞进行定位,采用加强方案对鳍板进行焊前加强;
(8)鳍板焊接:严格按照焊接工艺,利用偏差控制程序,指导焊接顺序,确保鳍板的安装精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鳍板安装区域的每个肋位均设置有测量点,在线型变化较大的区域增加有半肋位测量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艉轴毂外板轮廓的理论线型特点作出45°线,45°线靠近船体中心线区域作出纵剖线,45°线远离船体中心线区域作出水线,每一组纵剖线和水线与理论线型交点的位置即为测量点,利用测量工具测量出每一个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在测量工作结束后将所有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导入CAD软件中进行艉轴外板轮廓线型的拟合,在此过程中多次测量剔除掉突变的测量点坐标以减少观测误差,最后得到可用的实测艉轴轮廓线型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在鳍板中线面上取四个标记点,四个标记点中任意三个标记点不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鳍板在胎架上的位置应与理论安装位置进行对比,精度允许偏差为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所述的空间向量计算方法是指:节能鳍顶板距离艉轴中心线的允许偏差转化为空间向量中异面直线BC与船长方向X轴之间的距离偏差,节能鳍艉端面棱边与船体中心线的夹角允许偏差转化为空间向量中直线AB与X轴的夹角偏差,节能鳍自身中线面与轴系中心线的夹角允许偏差转化为X轴与平面ABC的夹角允许偏差,通过空间向量三维坐标计算公式编制鳍板定位偏差计算软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所述的加强方案为在每两块鳍板之间均应设置两道加强角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节能鳍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当鳍板定位偏差大于3mm时,需调整焊接顺序来减小焊接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098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传输设备、定位器、信号传输系统及信号传输方法
- 下一篇:叠堆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