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监控冷起动减排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47984.5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8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K.J.麦凯;S.L.梅尔比;C.E.马勒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3/00 | 分类号: | F02D43/00;F01N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控 起动 策略 | ||
提供一种监控冷起动减排策略。用于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的方法,方法基于由于将第一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将会产生的估计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一积累值。方法基于由于将实施CSER策略的第二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产生的测量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二积累值。方法将第一积累值与第二积累值相比较。方法基于比较来确定将第二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是否实现CSER策略的性能阈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控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并且更具体来说,涉及通过检查来自发动机系统的输出信号来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CSER策略。
背景技术
内燃发动机、特别是柴油发动机的制造商面对遵守用于氮氧化物、特别是一氧化氮以及未燃烧和部分氧化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微粒物质和其他微粒的释放的当前和未来排放标准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减少内燃发动机的排放,使用若干不同的策略。例如,在一些常规的内燃发动机中使用排气再循环(“EGR”)技术以减少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水平。
在内燃发动机的冷起动期间,从发动机排放的量与在发动机被加热到某个温度之后从发动机排放的量相比而言相对高。为了在发动机的冷起动期间更有效地减少排放,在冷起动期间应用的减排策略与在发动机被加热时应用的减排策略不同。一些规定标准需要监控和判断减排策略。因此,需要提供监控和评估冷起动减排策略的方法和系统。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的方法。方法基于由于将第一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将会产生的估计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一积累值。方法基于由于将实施CSER策略的第二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产生的测量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二积累值。方法将第一积累值与第二积累值相比较。方法基于比较来确定将第二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是否实现CSER策略的性能阈值。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动机系统,该发动机系统包括发动机和用于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联接到存储器的处理器。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基于由于将第一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将会产生的估计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一积累值;基于由于将实施CSER策略的第二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产生的测量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二积累值;将第一积累值与第二积累值相比较;以及基于比较来确定将第二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是否实现CSER策略的性能阈值。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的诊断系统。诊断系统包括基于由于将第一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将会产生的估计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一积累值的第一模块。诊断系统进一步包括基于由于将实施CSER策略的第二控制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而产生的测量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二积累值的第二模块。诊断系统进一步包括配置成将第一积累值与第二积累值相比较的第三模块。诊断系统进一步包括配置成基于比较来确定将第二命令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是否实现CSER策略的性能阈值的第四模块。
本发明包括以下方案:
1. 一种用于评估应用于发动机系统的冷起动减排(CSER)策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由于将第一控制命令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系统而将会产生的估计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一积累值;
基于由于将实施CSER策略的第二控制命令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系统而产生的测量出的输出信号来确定第二积累值;
将所述第一积累值与所述第二积累值相比较;以及
基于所述比较来确定将所述第二命令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系统是否实现所述CSER策略的性能阈值。
2. 如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控制命令通过将所述CSER策略应用于所述第一控制命令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命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79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光纤单元外包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 下一篇:HDMI连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