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毕赤酵母YPD-YL2及其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5540.6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2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平;刘辉;张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利平 |
主分类号: | C12N1/16 | 分类号: | C12N1/16;C12N1/20;B01D53/84;B01D53/52;B01D53/58;B09B3/00;A23K10/12;C05F17/00;C12R1/84;C12R1/125;C12R1/225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黄子平 |
地址: | 410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酵母 ypd yl2 及其 生物 除臭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毕赤酵母YPD‑YL2及其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毕赤酵母为毕赤酵母YPD‑YL2,毕赤酵母的拉丁名为Pichia sp.,保藏号为CCTCC M 2015225。本发明提供的毕赤酵母YPD‑YL2为从垃圾填满场的环境中分离得到,该菌对于垃圾分解产生的恶臭气体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同时该菌体本身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解,同时产生臭味较小的气体,使用该菌体进行除臭时,无需反复添加,减轻了工作量。同时由于该菌的安全性,还可以用于处理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使其更适于动物食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臭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毕赤酵母YPD-YL2及其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恶臭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公厕、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收集站常散发出恶臭难闻的气味,成为恶臭污染的主要场所。恶臭气体中含有多种有毒气体,其中主要成分为氨气和硫化氢,给周边的居民、市民和环卫工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有效处理恶臭污染,减少恶臭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了一个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针对恶臭污染问题的解决,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除臭两大类。典型的物理化学除臭方法如CN20091173160.5中公开的抗菌固体除臭剂,由于恶臭气体的产生多为微生物分解各类废物时产生的,因而该中国申请提供了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物,该组合物中所用表面活性剂即可对恶臭气体分子实现吸附,又可对产生恶臭气体的微生物发挥抗菌的作用。从而实现降低恶臭气体的浓度。但该固体除臭剂在使用过程中,吸附效应会存在饱和的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抗菌效果也会随着有效成分浓度的降低而减弱。效果难以持久。还有的除臭方法为通过引入外源强氧化物或者芳香物质对恶臭成份进行氧化降解或者掩盖,达到除臭效果,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但也具有应用范围小,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的缺点。
生物除臭原理是通过从恶臭环境中筛选出的功能菌种或菌种所产生的生物酶对所散发恶臭的气体或物质直接进行降解、吸附或对产恶臭微生物的抑制来脱除恶臭。相对于传统处理恶臭的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不断繁殖,生物除臭作用较持久,无二次污染,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成为恶臭控制的研究热点。关于生物除臭法的报道最早见于1957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土壤微生物处理H2S废气,并获得专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类生物固体除臭剂已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等许多方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CN201410344493.0中提供了一株脱氨除臭菌株QDN01及其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该菌对于含氨物质具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同时还对家禽的粪便产生的臭味物质具有较强的分解作用,经过实验发现该菌株能较好的分解含淀粉鸡粪中的胺类物质,降低臭味。但该菌只有在含有淀粉等营养物质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优的分解效果,增加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去除氮气和硫化氢的毕赤酵母。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毕赤酵母YPD-YL2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含有该菌体的固体除臭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含有该菌的复合菌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该复合菌剂在除臭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毕赤酵母,毕赤酵母为毕赤酵母YPD-YL2,毕赤酵母的拉丁名为Pichia sp.,保藏号为CCTCC M 201522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上述毕赤酵母在生物除臭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生物除臭包括对饲料、垃圾或有机肥料进行的除臭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固体除臭剂,含有上述的毕赤酵母菌株的菌液吸附于载体上得到。
进一步地,按菌液的体积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1~20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利平,未经杨利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5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