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5010.7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4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中岛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17 | 分类号: | B60R21/217;B60R21/203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赵晶,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配置有气囊的壳体覆盖的罩盖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气囊罩盖的引板插入到气囊壳体的外壁与内壁之间的切槽的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气囊装置中,在气囊壳体的外壁形成的钩与气囊罩盖的引板连结,由此将气囊壳体与气囊罩盖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3/018357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钩与引板的连结变强,形成于内壁的斜道使引板的前端向外壁侧弯曲,因此难以提高壳体与罩盖的连接强度。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提高壳体与罩盖的连接强度且能够防止罩盖的脱落的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气囊装置包括:
气囊;
配置有所述气囊的壳体;及
覆盖所述壳体的罩盖,
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罩盖侧突出的外壁及内壁,
所述罩盖具有插入到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之间的立壁,
所述内壁具有向所述立壁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外壁具有与所述立壁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突出部与正交于所述立壁的插入方向且通过所述卡合部的前端的假想平面交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够容易地提高壳体与罩盖的连接强度,并且能够防止罩盖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将配置有气囊的壳体覆盖的罩盖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配置有气囊的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覆盖壳体的罩盖的一部分的从壳体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壳体的从罩盖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5是将壳体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壳体的外壁与罩盖的立壁卡合跟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壳体的外壁与罩盖的立壁卡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壳体的外壁与罩盖的立壁卡合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
图1是模块罩盖10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2是保持器30的侧视图。保持器30是配置有气囊的壳体的一例,模块罩盖10是将配置气囊的壳体覆盖的罩盖的一例。模块罩盖10及保持器30是具有弹性且通过例如对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制作的零件。
模块罩盖10朝向保持器30而沿着箭头51所指的方向移动,与保持器30连接。通过将模块罩盖10与保持器30连接,而将气囊模块1(参照图7、图8)组装。气囊模块1是以安装于未图示的方向盘的中央部的状态搭载于车辆的气囊装置的一例。
气囊模块1例如具备气囊20、充气机21、保持器30、模块罩盖10。在图2中,充气机21及折叠后的气囊20的外形的一例由单点划线表示。
气囊20是以折叠后的状态固定于保持器30的基布。充气机21是向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器的一例。充气机21是固定于保持器30的底面31并向折叠后的气囊20喷出气体,由此使气囊20膨胀展开的气体产生器。保持器30将折叠后的气囊20与充气机21一起在底面31进行保持。充气机21可以固定于底面31的内侧(模块罩盖10侧的部位),也可以固定于底面31的外侧(与模块罩盖10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模块罩盖10是按照将以折叠的状态固定于保持器30的气囊20覆盖的方式与保持器30连接的气囊罩盖。
图3是模块罩盖10的一部分的从保持器30侧观察到的立体图。模块罩盖10例如具有盖面11和相对于盖面11从盖面11向保持器30侧的方向突出的立壁12。
盖面11是将气囊模块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向车室露出的部分,具有因膨胀了的气囊20而裂开的裂缝。盖面11具有背面16,所述背面16是在气囊模块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向车室露出的表面的相反侧的面。在模块罩盖10组装于保持器30的状态下,背面16与以折叠的状态配置于保持器30的气囊20相对。
立壁12是以将折叠的气囊20包围的方式形成的侧壁,且是以形成包围折叠了的气囊20的空间的方式从盖面11的背面16突出的周壁。
立壁12优选具有薄壁部72,该薄壁部72具有比立壁12的其他的壁部分(厚壁部71)薄的厚度。通过在立壁12设置厚壁部71和薄壁部72这两方,即使立壁12从盖面11的背面16突出,也能够实现盖面11的表面的外观提高和立壁12的适度的弹性变形这两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50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
- 下一篇:对聚合物膜基材赋予局部全息效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