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63979.0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2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晖;鲁立鹏;潘丽佳;郭正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2 | 分类号: | B60W30/18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高锡明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 模式 自动 切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根据汽车的运行工况自动切换驾驶模式的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挡汽车可根据驾驶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驾驶模式汽车,一种是多驾驶模式汽车。单驾驶模式汽车的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无论汽车行驶在冰路、颠簸路或其它路面,自动变速器都只能以系统默认的模式运行,严重影响了汽车的驾乘舒适性。多驾驶模式汽车克服了单驾驶模式汽车的上述缺点,但现有的多驾驶模式汽车只能通过设置在控制面板上的驾驶模式触控按钮来实现模式的转换,即驾驶模式的转换是由驾驶员手动控制的,当汽车行驶于复杂多变的综合路面时,频繁切换行驶模式必然会增加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从而削弱了自动挡汽车的操控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以降低驾驶员的操作难度,提高汽车的驾乘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构成中包括控制单元、车身状态传感器、变速箱状态传感器、发动机状态传感器、操控信息传感器和变速箱内的四个模式切换电磁阀,所述车身状态传感器、变速箱状态传感器、发动机状态传感器和操控信息传感器的输出端接控制单元的不同输入端,四个模式切换电磁阀分别接控制单元的不同输出端。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所述车身状态传感器包括蓄电池电压传感器、道路负载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坡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所述变速箱状态传感器包括涡轮传感器、变速器离合器锁止传感器、油温传感器和档位传感器。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所述发动机状态传感器包括水温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所述操控信息传感器包括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构成中还包括手动模式选择开关,所述手动模式选择开关的SPORT、WINTER和AUTO输出端分别接控制单元的不同输入端。
上述驾驶模式自动切换装置,所述控制单元为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发动机状态传感器、变速箱状态传感器、车身状态传感器和操控信息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自动选择合适的行驶模式,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提高了自动挡汽车的驾乘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U1、控制单元,BATT、蓄电池电压传感器,VFL、道路负载传感器,VAC、加速度传感器,ESP12、坡度传感器,TS2、涡轮传感器,THW、水温传感器,Km、手动模式选择开关,NE、曲轴位置传感器,OIL、油温传感器,YM、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BSX、变速箱,NCO、变速器离合器锁止传感器,SP2、车速传感器,DW、档位传感器,S1、一号电磁阀,S2、二号电磁阀,SLU、三号电磁阀,SLN、四号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1)传感器组:
DW、档位传感器(输出档位信号STA、NSW、R、1、L);
NCO:变速器离合器锁止传感器;
SP2:车速传感器;
BATT:电池电压传感器;
VFL:道路负载传感器;
VAC:加速度传感器;
ESP12:坡度传感器;
TS2:涡轮传感器;
THW:水温传感器;
NE:曲轴位置传感器;
OIL:油温传感器;
YM: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
(2)执行机构(速箱内的四个模式切换电磁阀):
S1:一号电磁阀; S2:二号电磁阀;
SLU:三号电磁阀; SLN:四号电磁阀;
(3) 控制单元。
工作原理:
当车辆开启后,驾驶员触发控制面板上的手动模式选择开关Km 上的‘AUTO’按钮后,自动切换装置接受控制命令,驾驶模式切换到‘AUTO’智能模式。当‘AUTO’智能模式激活后汽车以‘ECO’模式进行初始化,同时控制单元开始对传感器采集的油门踏板位置信号、车速信号、道路负载信号、坡度信号、涡轮转速信号、加速度信号进行修正、判断,并向执行机构输出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39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四对轮结构的跨座式单轨作业车
- 下一篇:汽车动能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