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5949.7 | 申请日: | 2014-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姚裕春;袁碧玉;李安洪;邓敏;庞应刚;魏永幸;龚建辉;葛学军;曾永红;李井元;赵青海;吴沛沛;李宁;郭在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特别涉及基岩体上覆软土的地基加固工程。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存在有大量的基岩体上覆软土的地基工程,在这种基岩上覆软土地基上修建填方工程,需要对地基进行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通常情况下对软土的加固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措施,但当软土较厚或上部填方工程的填筑高度较大时,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或沉降控制常常不能满足工程需求,此外当软土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时,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成桩质量很差;处理软土地基压入桩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但下覆基岩时,其自身不能稳定,易形成倾斜变形,故目前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对地基进行加固,但全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投资十分巨大,因此,在此情况下需要一种加固效果好、经济、施工方便的软土地基加固措施,并符合环保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以有效提高加固效果,并节约工程投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钻孔灌注桩,沿填方体边界四周间隔设置,桩底进入软土层下伏基岩层中一定深度;压入桩,间隔设置于钻孔灌注桩范围内的软土层内,底部压入至基岩层顶面;桩帽,设置在钻孔灌注桩和压入桩顶部且与之固结为一体;导向固定框架格,位于软土层内,对各钻孔灌注桩、压入桩形成横向约束;垫层体,铺设于桩帽顶部与填方体底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解决了基岩上覆软土地基的加固问题,采用压入桩替代部分钻孔灌注桩可大大节约工程投资,压入桩较钻孔灌注桩每延米可节约投资80%以上;通过使用导向固定框架格,可避免压入桩施工及承载过程中出现偏移或倾斜,从而保证压入桩的承载能力,同时可增强钻孔灌注桩和压入桩的平面整体作用效果;该组合结构具有地基加固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并符合环保要求,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四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导向固定框架格大样图;
图4是图1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示出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钻孔灌注桩11、压入桩12、桩帽13;导向固定框架格30、导筒31、连接横梁32、连接纵梁33;垫层体20、下碎石垫层21、下土工格栅层22、中碎石垫层23、上土工格栅层24、上碎石垫层25;基岩层A、软土层B、填方体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12,沿填方体C边界四周间隔设置,桩底进入软土层B下伏基岩层A中一定深度,当填方体C宽度较大时,钻孔灌注桩12可设置多排;压入桩12,间隔设置于钻孔灌注桩11范围内的软土层B内,底部压入至基岩层A顶面;桩帽13,设置在钻孔灌注桩11和压入桩12顶部且与之固结为一体;导向固定框架格30,位于软土层B内,对各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形成横向约束;垫层体20,铺设于桩帽13顶部与填方体C底面之间。
参照图1,所述导向固定框架格30于软土层B中每纵向间隔15~20m设置一幅。参照图2和图3,所述导向固定框架格30由导筒31、连接横梁32和连接纵梁33构成,导筒31内径与对应的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的外径相适配,连接横梁32将横向相邻的导筒31连接为一体,连接纵梁33将纵向相邻的连接横梁32连接为一体。施工时,固定框架格30设置于软土地基上,待压入桩12对孔压入导筒31后,再将固定框架格30压入软土层B中一定深度。参照图3,所述连接纵梁33每横向相隔2~4排桩设置一道,导筒31内径大于钻孔灌注桩12、压入桩12的直径,但不超过10cm。导向固定框架格30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其截面尺寸不小于0.5m×0.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5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