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人驾乘车门上开式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8682.6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8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帮军;王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2D25/10;B60J5/00;B60N2/07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朱俊峰;时立新 |
地址: | 45000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人 乘车 门上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代步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单人驾乘车门上开式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蓄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为: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
电动汽车的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电动汽车的缺点: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使用价格比汽车贵,有些价格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燃油汽车的技术相当完善,但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油价一直攀升,导致燃油汽车的运行成本也一直上升。众所周知,燃油汽车最大的缺点就是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这一点是燃油汽车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结构、使用成本、使用方便性、综合性能的对比,表明电动汽车具有节能、零排放、使用费用低的突出优点。通过对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发现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在于电池。得出“近年来由于电池技术的制约使得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有所缓慢,在车载电源得到解决后,电动汽车成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选择,电动汽车必会迅速地发展。”的结论。
传统的燃油汽车体积庞大,价格较贵,污染严重,虽然能容纳4-5人,然而上班族通常一个人乘坐,造成能源和空间大量浪费;同时使电动汽车要延长续航里程显得比较困难,普通电动车轻巧,价格相对便宜,舒适度差,不适应恶劣天气出行。另外,对于目前的电动汽车,其门体向外开启仍然是采用水平向外的开启方式,这种开启方式在城市的道路上尤其是较窄的街道上,容易碰撞到路边行驶的自行车或行人,比较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造价低、安全可靠的单人驾乘车门上开式电动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单人驾乘车门上开式电动汽车,包括车架,车架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两个车轮,车架外侧设有车壳,车架上设有位于车壳的座椅、位于座椅前方的方向机和位于座椅后侧的可充电电池,车壳前部设有位于座椅和方向机上方的开口,车架前部的两个车轮同轴分别设有驱动电机,可充电电池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座椅通过滑动定位机构设置在车架上,座椅和方向机的上方车壳的开口处设有上开式车盖门,车架前侧设有用于控制车盖门开合的动力驱动机构。
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支架、带液压马达的液压泵、液压缸、两根前连杆和两根后连杆,支架和液压泵固定设在车架上,液压缸下端铰接在车架上,液压泵与液压缸通过高压油管连接,两根前连杆的上端分别铰接在车盖门的前部两侧,两根前连杆的下端均铰接在支架上,两根前连杆的中部通过水平设置的一根铰接轴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上端与铰接轴的中部连接,两根后连杆的上端分别铰接在车盖门的后部两侧,两根后连杆的下端分别铰接在车架上。
所述车盖门包括顶部的盖体和下部透明的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沿盖体下边沿设有一周,盖体由金属表层和隔热层构成。
所述滑动定位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架、导柱、限位架和两条导轨,导柱竖向设置,导柱上端固定连接在座椅的底部中央,支撑架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架的内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导柱上部,两条导轨设在座椅下方的车架上,限位架设在支撑板下表面,每根导轨上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导向孔,支撑板左右两侧通过第二销轴穿设在导轨的导向孔中,每根导轨上均设有一条与导向孔平行并位于导向孔外侧的滑槽,导柱下端穿过支撑板和限位架,导柱上穿设有位于支撑架和限位架之间的弹簧,导柱下端设有与限位架下表面顶压配合的挡板,每个支撑架的外端均连接有可沿滑槽前后滑动的第三销轴,导轨上设有与滑槽连通的一排半圆形的定位槽,两根导轨上所有的定位槽均左右对称设置,第三销轴上端设有与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科技学院,未经黄河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86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储能电容测试试验装置
- 下一篇:铜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