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05772.1 | 申请日: | 2013-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8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尾部 安全气囊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人均汽车占有率的日益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也急剧增加,其中,两车碰撞的追尾事故经常发生,给人民的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如何防止追尾事故的发生,是广大汽车技术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虽然根据主动安全技术,前车利用车载电子测距系统能测得前、后两车辆之间的相对距离,必要时前车可对后车发出警告,但并不能干涉后车的行为。如:后车驾驶员醉驾,或不理会前车的警告,则两车相撞的追尾事故不可避免。当两车发生追尾碰撞时,由于后车直接撞在前车的尾部,激烈的碰撞很容易造成前、后车的乘员受到损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人在汽车的尾部加装安全气囊,当两车发生追尾碰撞时,后车可撞在了前车尾部的安全气囊上,以避免两车发生激烈碰撞。如何将安全气囊可靠地固定在汽车的尾部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安全气囊安装支架均不适用于汽车尾部安全气囊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以确保安全气囊能可靠地固定在汽车的尾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包括横杆和对称设置在横杆左右两端的支座,所述横杆上套有至少一个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开有与安全气囊模块连接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支座的上端开有与后备箱挡板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支座的下端开有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三安装孔。
所述支座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
所述上支座包括套筒和呈发射状分布在套筒外周的第一、第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第二连接板斜向上延伸,并在第一、第二连接板的自由端上焊接有一斜板,且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该斜板上,所述第三连接板向下延伸,并在第三连接板的下部开有第四安装孔和供螺栓通过的上下延伸的条形孔;
所述下支座呈“⊥”形,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第三安装孔设置在水平板上,所述竖直板的上部开有第四安装孔和供螺栓通过的上下延伸的条形孔;
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通过第四安装孔、条形孔用螺栓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支座的套筒上开有第一防转销孔,所述横杆在与该套筒对应处置处开有第二防转销孔,所述上支座通过套筒套在横杆上,并通过第一防转销孔、第二防转销孔用销子固定。以防止上支座绕横杆转动。
所述弧形板上开有第三防转销孔,所述横杆在与该弧形板对应处置处开有第二防转销孔,所述弧形板套在横杆上,并通过第三防转销孔、第二防转销孔用销子固定。以防止弧形板绕横杆转动。
所述弧形板共三个,间隔布置在横杆上。
使用时:安全气囊模块通过第一安装孔用螺栓固定在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的弧形板上,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通过第二安装孔用螺栓固定在后备箱挡板上,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通过第三安装孔用螺栓固定在后保险杠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支架能够确保安全气囊可靠地固定在汽车的尾部,当两车发生追尾碰撞时,后方车辆撞在汽车尾部的安全气囊上,前、后车得到了缓冲,避免了激烈的碰撞,使前、后车辆的加速度急剧降低,保护了车内乘员的安全,使前车的乘员避免了因后撞引起的鞭打损伤,也使后车内的成员避免了因前撞而引起的损伤,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车辆和车内乘员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横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汽车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的汽车尾部安全气囊安装支架,包括横杆1和对称设置在横杆1左右两端的支座3,所述横杆1上套有至少一个弧形板2,作为优选,弧形板2的数量为三个,间隔布置在横杆1上,所述弧形板2上开有四个与安全气囊模块19连接的第一安装孔5,所述支座3的上端开有两个与后备箱挡板17连接的第二安装孔6,所述支座3的下端开有两个与后保险杠18连接的第三安装孔14。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座3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57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