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流体衰减器的作业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7510.0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7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E·赫尔;圣扎迦利·T·弗拉特利;理查德·J·金斯特布卢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洋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流体 衰减器 作业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流体衰减器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带有液压系统的作业车辆具有液压泵和流体连接到液压泵的液压衰减器。液压衰减器减慢液压流体的速度和衰减来自液压泵的液压流体中的压力脉动,从而阻尼否则可能会产生的声音。作业车辆的发动机被安装到作业车辆的底盘,以相对于底盘以振动方式移动。发动机的振动在发动机和底盘之间被阻尼,从而尽量减少振动从振动动力单元到底盘的传递。因此,该发动机与底盘“隔离”。液压衰减器被安装到车辆底盘。所述泵安装到发动机,并且因此可能相对于底盘振动。液压泵因而可能相对于衰减器以振动方式移动。另外说明,所述泵与所述衰减器隔离。考虑到这种相对运动,柔性软管连接在泵出口和衰减器入口之间。
实用新型内容
随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实施(例如,在美国通常被称为Final Tier4排放法规或“FT4”),由于在发动机舱中包括额外的减排装置,在发动机室中的封装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额外的减排装置可能包括,例如,柴油微粒过滤器(DPF)和柴油氧化催化器(DOC)(DPF和DOC也定位在发动机舱中)两者的下游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SCR催化剂),和SCR催化剂的下游的氨氧化催化剂(AOC)。柴油排出流体箱(DEF箱)流体地连接到DPF和SCR催化剂之间的排出管线。
为了补偿FT4减排装置的这个增加,发动机舱的尺寸可能会增加。然而,增加的发动机舱的尺寸可能会牺牲操作者的视野,并且最终影响生产力。本实用新型考虑一种替代的布置,避免增加发动机舱的尺寸或以其他方式促进这种增加的最小化。
在具有安装至发动机的液压泵和安装至底盘的液压衰减器的某些作业车辆液压应用中,流体地连接液压泵和液压衰减器的柔性软管的直径相对大,具有相对较大的弯曲半径。这导致软管占用大量的物理空间。
为了减少由柔性软管占据的物理空间量,衰减器可以如液压泵一样被“硬安装”到同一振动动力单元。这消除了对大直径和大弯曲半径的液压软管的需要,因为两个部件之间的隔离不再必要。由于不再存在隔离的需要,例如由钢制成的刚性管可以用于液压泵和液压衰减器之间的连接。刚性管沿其长度和垂直于其长度的横截面中具有固定形状。
刚性管具有超过液压软管的独特的封装和耐久性优势。刚性管可以具有大致较小的弯曲半径和较小的外径,并且在沿其长度方向上不容易经受销孔泄漏。通过如液压泵一样将液压衰减器安装到同一振动动力单元,在液压泵和液压衰减器之间的连接中使用刚性管成为可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作业车辆包括:底盘、支撑底盘的牵引元件、舱室、定位在舱室中并且以隔离关系安装到底盘以相对于底盘以振动方式移动的振动动力单元、泵、液压衰减器、和刚性管。所述泵和流体衰减器安装到振动动力单元以相对于底盘以振动方式移动。刚性管互连所述泵和流体衰减器,用于在所述泵和流体衰减器之间进行流体连通。这样的布置促进在舱室内的紧凑封装,对于在舱室容纳减排装置的增加,这可能是特别有用的。
根据下面的描述和附图中,上述和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附图的详细说明涉及如下附图,其中:
图1是显示诸如平地机之类的作业车辆的后部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定位在作业车辆的舱室内的部件的示意性视图;
图3是显示在部分被截走的情况下所述后部的透视图;
图4是右手侧正视图,显示安装到传动装置的泵、安装到发动机的流体衰减器、以及互连接泵和流体衰减器用于其间的流体连通的刚性管;
图5是显示安装到安装支架的流体衰减器的透视图,该安装支架用于将流体衰减器安装到发动机;
图6是显示安装到安装支架的流体衰减器的后视图;
图7是显示安装到安装支架的流体衰减器的右手侧正视图;
图8是显示安装支架和安装到该安装支架的流体衰减器的俯视图;和
图9是显示用于将流体衰减器安装到安装支架的联接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在示例中,自推进式作业车辆10被配置为包括前部11和后部12的自动平地机,前部和后部11、12彼此铰接。前部11包括操作者站13(例如,驾驶室),人工操作者可以从操作者站操作车辆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尔公司,未经迪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75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上行链路的数据安全传输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身份认证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