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置式车载安全气囊及带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0940.2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5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实;邱国仙;史晓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3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车载 安全气囊 带有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式车载安全气囊及带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交通事故每年在全世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迫使各国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事汽车安全性研究。
在我国,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现代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导致近年来汽车安全事故的损失逐年上升,而且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程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因素促使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汽车安全法规和重视对汽车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来促进汽车安全性的提高。安全气囊作为一种有效的碰撞损伤防护装置已广泛地应用在现代汽车中,但是,安全气囊在防止汽车乘员发生严重碰撞损伤和死亡的同时,由于气囊展开而导致的损伤事故以及因气囊质量而引发的纠纷仍有发生。
对比国内外的现状,目前国内不存在相类似的产品,只有目前全球通用的车内安全气囊系统,而目前的内置式安全气囊系统又存在以下缺陷,
1、在车体遇到事故的时候无法打开的情况屡见不鲜;
2.甚至还经常出现安全气囊在弹出时击伤车内乘员的情况;
3.对于车体本身来说碰撞事故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维修费用高昂。
因为现有的安全气囊点火触发装置在车体发生碰撞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耗,所以安全气囊在遇到事故时无法及时打开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在遇到车体碰撞行人的时候往往车内人员安全的到了保障,被撞得行人却承受了很大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前置式车载安全气囊及带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能及时打开设置在汽车前端的安全气囊并有效保障行人的安全及避免车辆受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置式车载安全气囊,包括气囊囊体,所述气囊囊体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前置气囊高压泵的气囊进气孔,所述气囊囊体的前端上侧设置有用于保护行人头部防冲击的保护垫,位于保护垫下方的气囊囊体上形成有用于包裹人体的人体包裹凹槽,位于人体包裹凹槽下方的气囊囊体上形成有保护车辆的防滑支撑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囊囊体上分布有若干用于卸掉气囊囊体内气压的泄压保护孔。
一种带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前端设置有气囊囊体,所述气囊囊体的外侧设置有可向下开启的护板,所述车体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气囊囊体打开的气囊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护板与车体之间通过两根连杆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护板相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车体相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后端、车体左端和车体右端均设置有气囊囊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囊控制系统包括用于计算汽车预碰撞距离的预碰撞数据采集器、ECU、以及用于开启气囊囊体的气囊触发模块,所述预碰撞数据采集器与ECU形成电路连通,所述气囊触发模块与ECU形成电路连通,
所述预碰撞数据采集器包括设置在汽车前端用于监测汽车与前车之间距离的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汽车内用于监测汽车速度的速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汽车实时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查汽车驱动模式的驱动模式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囊控制系统还包括蜂鸣警示模块和自动刹车模块,所述蜂鸣警示模块和ECU形成电路连通,所述自动刹车模块与ECU形成电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距离传感器为超声波距离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ECU采集预碰撞数据采集器输出的预碰撞距离数据并与汽车的安全刹车距离分析后向蜂鸣警示模块或自动刹车模块或气囊触发模块发出工作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装在汽车上的安全气囊是通过对车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并在车体碰撞前打开安全气囊。进而避免了以往内置式安全气囊在碰撞后因气囊点火触发装置损坏而引起的气囊无法打开的问题。
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置式安全气囊上的泄压保护孔结构在碰撞的时候能够卸掉气囊在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汽车碰撞时的冲击力。进而减轻车体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以及对车体本身的损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安全气囊的主示意图;
图2是安全气囊的左视图;
图3是护板在车体上的运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安全气囊上泄压保护孔的分布图;
图5是气囊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其中:1、气囊囊体,2、气囊进气孔,3、保护垫,4、人体包裹凹槽,5、防滑支撑槽,8、车体,81、护板,11、泄压保护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09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焰燃烧紧凑布置卧式内燃火管热水锅炉
- 下一篇:挂墙板机构及落地式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