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帘拉带导向部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8002.0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4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巍;肖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 | 分类号: | B60R21/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帘拉带 导向 部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帘拉带导向部件。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身侧围和顶盖内衬内的气囊,由于其展开形状类似窗帘,又被称为帘式气囊,或侧气帘。在车辆侧面发生碰撞时,侧气帘从顶盖内衬和内饰板里冲出,形成一层柔软的气垫,吸收撞击能量,降低乘员与内饰之间的碰撞伤害。
但是侧气帘在展开的过程中,抖动较为厉害,为了保持侧气帘展开后的形状,一般侧气帘的前部连接有一根拉带;在侧气帘展开的过程中,拉带从内饰板下边缘冲出,限制侧气帘的晃动,保持侧气帘展开的形状。
通常侧气帘展开时的冲击力很大,拉带从内饰板内冲出时,可能会带动内饰板从车身钣金上脱落,内饰板脱落会影响驾驶员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拉带从内饰板内冲出时,可能会带动内饰板从车身钣金上脱落,内饰板脱落会影响驾驶员安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帘拉带导向部件,包括导向部件本体和设置在导向部件本体一端的导向部;
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壁、与所述第一导向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向壁以及将所述第一导向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向壁的第一端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导向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导向壁的第二端配合形成气帘拉带的进出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向壁和第二导向壁之间的弹性限位壁,所述弹性限位壁通过一弧形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向壁的第二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导向壁配合以容纳气帘拉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中,所述第一导向壁和所述弹性条弹性限位壁相对的面上都设有凸起,所述第一导向壁上的凸起和所述弹性限位壁上的凸起相互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中,所述导向部件本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安装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中,所述安装部包括与所述导向部件本体连接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卡扣、从所述基板一端倾斜延伸出的第一辅助安装条以及所述基板另一端倾斜延伸出的第二辅助安装条。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导向壁的第二端倾斜延伸出的导入板。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气帘拉带引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气帘拉带、A柱内饰板、车身钣金和位于A柱内饰板和车身钣金之间的上述所述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
所述气帘拉带从所述第一导向壁、所述第二导向壁和所述连接件形成的半封闭环中穿过,且一端连接气帘,另一端连接车身钣金;
所述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固定在车身钣金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中,所述位于A柱内饰板和车身钣金之间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为多个,且间隔固定在车身钣金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中设置有导向部,气帘拉带从导向部中穿过,在气帘展开时,导向部中的第一导向壁和第二导向壁可以阻止气帘拉带晃动,避免因气帘拉带晃动带动A柱内饰板脱落,进而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与车身钣金和A柱内饰板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帘拉带导向部件安装在车身上的示意图。
其中,1、导向部件本体;2、导向部;201、第一导向壁;202、第二导向壁;203、连接件;3、弹性限位壁;4、弧形连接部;5、凸起;6、安装部;601、基板、602、卡扣;603、第一辅助安装条;604、第二辅助安装条;7、导入板;8、气帘拉带;9、A柱内饰板;10、车身钣金;11、气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80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